二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从理清作者参观顺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2.学习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视角,立体地再现我国古代文明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说明:
本文通过对被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俑的描述,展示了栩栩如生、蔚为壮观的秦兵马俑盛景,再现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思路清晰严密,具体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清晰严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自然、文章前后的连贯照应。要想更具体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的观察角度既有全景式的俯视,又有特写式的近看。描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着眼于装束,有点侧重于姿势,有点突出其精神。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兼以议论和抒情,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炽热的感情。所以,应着力于让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以参观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散文布局,进行记叙、描写的特点,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炽热感情——民族自豪感。
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准备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提问:你了解秦兵马俑吗?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秦兵马俑资料。
让学生对兵马俑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散读课文初步感受
提出要求:划出生字词;说说初读文章后你最大的感受。
研读课文提升感受
自读文章,分析每一段的内容到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联系及至分析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严密清晰的写作思路。
通过个人感受、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秦俑的所在地、始皇陵的规模、秦俑的价值和发掘的意义。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特色
提出要求:划出联想和想象、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描写的侧重点。
布置作业深化单元主题
思路点拨
也可采用以下过程: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思路的清晰严密。
3.从段与段之间的过度词句入手,具体体会文章在衔接上的紧密、自然。
4.具体体会文章的前后连贯照应。
5.讨论交流:清晰严密的行文思路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
6.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
7.归纳总结。
练习举隅
1.运用下列五个词语写一段有主题的话。
当之无愧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可是此时扑入眼帘的,竟是巍然的现代化钢结构展厅和仿古的楼阁庭院。
(2)随着簇拥的人流步出展馆,不禁频频回首。
3.课文第1、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引用世界名人的赞语有何作用?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6188d0100lz37.html
-------------------
秦 俑 漫 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以游览顺序组织结构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说明:本文以游踪为序,描述了“世界第八奇观”的秦俑,称赞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再现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抒写出面对秦俑作者厚重悲壮的历史感。作者思路清晰严密,段落衔接自然、前后照应,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理清思路。作者观察角度有俯视全貌、有近看细景,运用细腻的描写,借助丰富的想象,融满腔热情于生动的语言中,所以,教学侧重于品味语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第六段的观感。
说明:语言是情感的依托,教学中应该重点抓住品味语言来领会情感,这也是学生赏析文本的一个难点,所以用赏图、朗读、点评、重点词填空等方式反复推敲,引导学生领会运用联想拓宽思维空间、增添历史感凝重感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观赏图片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由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导入。
看图片,说出长城、敦煌莫高窟等,了解秦俑也是古代灿烂文化。
认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增添民族自豪感。
解释课题
整体把握
解释课题
分析:漫笔真的是随便写吗?“漫”会不会变成“乱”?
思考:全文顺序、段落衔接,前后文联系
分析理解课题
秦俑:俑是古代殉葬的偶像,秦俑是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种人文景观。
漫笔:是随手写来没有一定形式的文章,多用于文章题目,漫是不受约束,随便的意思,所以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思路清晰:游踪为序
过渡自然:过渡句为桥
结构严谨:首尾段为呼应
整体把握,理清全文思路结构,也把握游记特点。
重点分析
品味语言
品味第五六段秦俑之美,思考如何介绍的栩栩如生。
1、朗读第五段,看图介绍秦俑,交流后再次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2、观看图片,填空朗读理解第六段。
3、介绍古战场,并用“看着他们,我不由想到……”进行补写,读懂作者的历史感慨。
观看秦俑图片,交流,
朗读,补写
这些已出土的兵马俑 一种艺术享受,而 正在挖掘中的“初露头角”的陶俑,
。
陶俑有的 ,有的 ; , ,
, ,形态不同; , , ,神情各异;其 之状,使人心灵为之震颤。看着他们,我想到:
。此刻,春日的艳阳透过高处透明的屋顶,正穿织在空旷的展厅内,投抹在 ,使人顿生 .
利用图片让学生对秦俑有直观的认识,也通过朗读、品味词语来感受语言美。对于第六段难点用填空的方式当堂积累描写中的精彩词句并且进行补写心理活动帮助理解。
深入探究
填空说话
总结全文
秦俑有生命吗?为什么栩栩如生?(见课件)
结束语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赋予了秦俑生命,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不同肤色的游客惊羡赞叹,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 驰思不已。
当滤去作为陪葬品的历史悲哀之后,秦俑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奠定了它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把视线投注在耀眼夺目的我国古代文明上吧!
思考填空,感受聆听
如果不是古代艺术匠师们拥有-----------,
如果不是古代艺术匠师们注入-----------,
如果不是和谷先生运用-----------------,
如果不是和谷先生满怀-----------------,
那么秦俑就难以如此栩栩如生。
寻找能让秦俑鲜活的深层原因,领悟秦俑制作者和本文作者对艺术的挚爱,激发学生对秦俑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布置作业
学习反馈
1、积累词语
2、摘抄本文精彩的描写、精当的议论各两句,就摘抄的句子进行点评。
3.比较首尾(见课件)
完成作业。
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计,注重积累。
思路拓展:
比较阅读是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因此可以阅读例文“走近秦俑”交流阅读中的发现。
明确:例文肯定了秦俑的艺术价值,同时更多是写对于历史的思考。本文主旨就是称赞秦俑艺术价值,同时观感中也联想到历史,增添了凝重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因作者思考角度不同,写作内容有异,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不能片面化。
例文:
走近秦俑
沧海
学历史,不能不知秦始皇;到西安,不可不看兵马俑。
出西安城东行,过临潼约4公里许,可见巍巍始皇陵。再向东,便是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所在。
随着人流,我走进一号坑展览大厅,沿廊道巡览阵容庞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自1974年春临潼县西杨村几名掘井农民的镢头掘出第一块陶俑的碎片,这里先后挖掘出六千多具兵马俑,以后在附近又相继探掘到二号坑、三号坑以及未来得及完工的四号坑,又掘出兵马俑二千多具。凭其雕塑精、规模大、气势雄,被称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从电视从书中,不知已多少次的纵览横读。可当我真正的面对,仍有不尽的惊叹和感慨。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想秦王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挟强秦之势,振六合之威,一鼓作气,摧枯拉朽,兼韩并赵吞魏攻楚伐燕灭齐,成天下一统,称千古一帝。凭的是其先祖的铺垫,凭其个人的雄心魄力,亦凭其拥有一支威猛强悍的虎贲之师。
此刻,栩栩如生排列在眼前的兵马俑,正是这支勇猛无畏的科头军的真实写照。看,他们抬首挺胸,气宇轩昂,剑拔弩张,蓄势待发。前为锋,后为卫,左右为翼,中间兵车相间的主力为本。阵容整肃,配置严密,目标明确。只待一声令下,便万箭齐发,万马奔腾,排山倒海般叩击在大地的胸膛。从壮士们豪迈乐观、高傲自豪、睥睨一切的容颜上,你能意识到: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无敌之旅!旌旗猎猎,铁蹄铿铿,戈戟如云,箭矢如雨。恍惚间,仿佛我也已置身阵中,披坚甲,执长戈,迎锋镝,扬鞭奋蹄,横扫千里!蓦然,从这前仆后继的行列中,我察觉到了一丝犹疑。再看这群兵马俑褪色的脸上,那痕骄傲的微笑背后竟也隐约交织着冷漠、麻木和无奈。毕竟,战争是残酷的。兵锋所向,黑云压城,腥风扑面,战马嘶鸣,血肉纷飞,旌旗横倒,死尸相撑。自古沙场多战死,一将功成万骨枯。巨鹿城下,长平郊外,几十万尸魂的啾啾哀鸣,不也有秦俑的父子兄弟甚至秦俑自己?!
兵马俑的铸塑把秦兵的悲哀凝固,也把秦朝百姓的哀怨凝固。埃及法老胡夫修造金字塔,调用了10万奴隶;而秦始皇为修其陵墓,竟调集了72万刑徒,其规模之大、消耗之巨可想而知。
任何一项浩大的工程,总是万民血汗的凝聚和堆垒。有的能沃出膏腴,有的则幻化为累累白骨。
如果说长城的修筑能屏护中原农业文明的不受滋扰和有序繁衍;如果说灵渠的开凿能沟通珠江长江两大水系,促进南方的开发;那么兵马俑的塑埋又能昭示出何许能泽被后世的功绩呢?难道不恤民力地多铸一个陶俑,便多一份森严的威慑、多一份安全的护障吗?
一人念,百声叹,千人汗,万夫怨。连年的征战,无休的苦役,把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家庭,折毁在天的两极。然而,不断加重负担于人民,最终压垮的还是统治者自己。兵马俑还未铸全,秦始皇就死在出巡的温凉车中。二世胡亥抢过乃父残暴的权杖,变本加厉,滥施淫威。孟姜女的哭声未绝,大泽乡的呼声已起。破釜沉舟的项羽闯入关中,一把冲天怒火,把秦的一统江山延烧罄尽!
秦朝灭亡了。从统一到灭亡,短短36年,只在弹指之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御沟辇路犹在,紫殿青门无踪。究其根源,在于其对武力的过分迷信。可他不知道,武力是危险的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帮其开疆拓土,巩固基业;使用不当,那杆断喉之箭只会射向他自己!
面对着兵马俑,想得最多的还是秦始皇。在惯用活人殉葬的那个时代,秦始皇却没有以生龙活虎的秦兵为殉。是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人性未泯呢?还是曾屠割过千万人身骸的他看透了血肉之躯的孱弱和易朽,才选择了无生命的陶俑?因为没有生息便没有死亡,就没有死亡前的恐惧和挣扎,就不会因挣扎因扭曲他威赫的战阵,才能始终如一地贯注他君临天下的意志,才能把那一痕自信的微笑和尊严永远镇守在他的陵前。可割离了生的欢悦,再逼真的自信也只能是冰冷的、僵硬的:没有了生机和活泼,再拥挤的伴护,也是寂寞。
穿地三泉,机关百布,陈俑累万,围护了他的尸骨,但也锁定了他的孤独和寂寞。无助的孤独,无边的寂寞。站在权力的巅峰,拔剑四顾,高处不胜寒。当秦始皇挥动千军万马席卷天下的同时,也卷走了他的亲情。如果说他逼杀吕不韦是因为权力之争,那么他放逐公子扶苏则出于自己的一意孤行。戚戚于权势的威严肃杀,一味以法家思想作为整个社会的人心定向,用严刑酷法来控驭人民,未免太浮浅、太残忍、也太一厢情愿了。没有情的滋润,失却爱的感召,再魁伟的筋骨也会因干枯而支撑不了愤怒的神殿,再强固的大厦也抗御不了万众一心的烈焰熊熊!
走近兵马俑,我们初步触摸到一个真实的王朝。兵马俑的身上,值得挖掘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很多,由此引发的思考也更多,更深,更久……
上海市松江六中 张武林 2011-10-17 19:32:00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上海市松江六中 张武林
文章出处: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http://www.sjedu.cn/eqkg/jcxkc/jxfs/cz_1/yw/201110/t20111017_89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