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41

[ 张永庆 文选 ]   

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等

◇ 张永庆

  课堂回放 《登高》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
  生: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最负盛名的七律——(学生齐读)《登高》,请同学们先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你们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的,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你们想不想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学生很兴奋)想。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哪些词语有困难,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提问: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浊酒杯”怎么理解?……)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师:请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
  生: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他的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谁能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读的效果如何,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读一下。注意: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读,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想。
  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的意思还不行,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下面我们就来体察情感。刚刚你们解答了自己的困惑,下面请解答老师的几个困惑。第一个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学生思考)
  生: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师:古人说“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生:“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样的“悲”。
  师:那么“啸”是什么样的“悲”?
  (学生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读过的含“啸”的诗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
  生:(七嘴八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很好,大家说“啸”中除了“悲”还有什么?
  生:愤怒。
  生:壮。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再把首联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为何要这样读吗?
  生: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说得好。可见,对一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对这句诗的情感有了全新的把握,以后同学们在体察诗句情感的时候一定要从词语入手。
  师:下面请同学解答老师的第二个困惑: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生:虽然诗人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种景象,但诗人说“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可见数量上并不少。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这对情感的表现都是很有作用的。
  师:那么你说第二联与第一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渐大。
  师:那么,你能为大家读出这种大境界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请你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有些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如此景象,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己已经老了。
  生:生命真是短暂。
  生:感叹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
  师:看来这句诗中除了悲愤还有叹息啊!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
  (几个学生试读)
  师:这一联既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将“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第三个困惑: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师:(点拨)写景往往为了抒情,一般大景配大情,诗人后四句到底是不是感叹自己个人的命运,抒发个人悲情?
  生:是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霜鬓”“停浊酒”都是在写自己。
  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因为“艰难苦恨”。
  师:诗人因何“艰难”?“苦恨”什么?
  生:世事艰难,“苦恨”自己历尽艰辛,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
  师:说得很好。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把天地苍生都埋在胸中,这种思想感情是何其丰富与深厚啊’!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生:没有。
  师:后人都将杜诗这种境界开阔且基调悲慨、感情丰富深厚的特点叫做“沉郁”。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种沉郁之情读出来呢?大家自己读一下,看看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后,一生主动读,且读得低沉而浑厚。)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悲”“常”“病”“独”重读,能加重悲苦情绪。
  师:说得很好。看来呀,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好;不过我觉得最后一联,你读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哪位同学再读一遍?
  (学生读,“艰难苦恨”四字重读。)
  师: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呢?
  (学生稍微有点茫然)   师:诗人为什么要登高?
  生:思乡。
  生:排遣愁绪。
  师:诗人有没有排遣愁绪?
  生:没有。
  师:诗人不仅没有排遣愁绪,反而增添更多新愁。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师:但是诗人有没有喝呢?
  生:没有。
  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又轻轻放下?
  生:因为他心事重重。
  师:说得很对,诗人欲罢不能啊!所以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下。
  (学生读,教师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整首诗齐读一遍。
  师:悲哀、悲愤、悲咽,让人倍感悲凉;悲秋、悲己、悲国,让人深陷悲思。同学们还想不想更深入的把握这首诗的韵味?
  生:想。
  师:如果能将自己融入诗歌的意境,我们会读得更好。老师深感于这首天下第一七律。把它改成了一首五律:“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老师的这首五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我喜欢杜甫的诗,感觉老师的诗太简单了,没有韵味。
  师:为什么呢?我这首诗与《登高》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啊,怎么会韵味全无呢?
  生:老师的五律与杜甫的七律相比缺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诗歌中的形象不生动了。
  师:说得对,老师的五律缺少了情境化的词语,让读者失去了身临其境之感,始终觉得诗人在诗外。由此可见,大家读这首诗也不能只读出秋景,或只读出秋情,还要读出景中的杜甫,情中的杜甫。
  师:(音乐响起,深情诉说)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齐诵)——“风急天高猿啸哀……”
  (铃声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对话
  
  李震(以下简称“李”):首先祝贺你,这堂课获得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名。
  张永庆(以下简称“张”):奖次说明评委们认可了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课后的反思。
  李:你说得很对。我很愿意和你讨论这个问题。我听了你的这节课,效果的确很好。你为什么要选《登高》作为参赛课呢?
  张:杜甫的《登高》是千古名篇,胡应麟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有多位名师曾执教过它。开始选公开课课题的时候,有的老师善意地提醒我,不要选诗歌,诗歌不好讲,最好选一篇散文或者小说,有嚼头;即使选诗歌,最好能避开大家熟知的篇目,否则很难出彩。考虑再三,我还是选择了《登高》,主要是因为特别喜爱这首诗。
  李:从过程来看,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很好。
  张:这首诗内涵丰富,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怎样让这一节公开课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并且让学生有所收获,我需要开动脑筋。最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朗读深入体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李:有了比较准确的目标定位,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善于敞开。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把他们对文本阅读的“触角”深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实现“同构”。
  张:是的。所以我在授课时提出的第一个困惑,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想通过两个词的比较,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揣摩、领悟和把握诗人的细微情感。
  李: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张力。两次对外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比较,有鉴别,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有了着落,而且学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我注意到,这种课堂张力,你是在师生心平气和的对话中完成的。这种对话。完成了三个使命:一是以问题来导引,让学生有着明确的思考方向,就是“哀”的准确性;二是指出了思考的途径是“比较”,问题本身就包含着比较;三是从课文意义的阐释升华为对生活的理解和介入,从语言的能指走向生活的所指,体现了阅读智慧。
  张:语文课堂对话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从词语出发,从句子出发。如果说,这也是生活的话,那就是“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
  李:我在听一些语文课时,常常发现一些老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并未有效激活。而你的这段师生对话,层次性很强。我还注意到,在你和学生对话中,你很注意倾听。倾听,在课堂教学对话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在语文情境中沉潜着力地倾听,然后把倾听时的感受、判断和评价带到和学生的交流中去。
  张:我注意倾听,一方面是对学生尊重,另一方面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整合和判断,以便作出准确的回答,形成有利于课堂推进的策略。
  李:我发现,你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常常用关注的神态语言向学生传达出尊重、理解和欣赏等信息。
  张:是的。我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在研讨时我曾经发言,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倾听学生的发言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启发,一种知识、意义、精神和智慧的分享。
  李:可惜目前大多数课上,老师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很多老师往往预设好了,让学生发言是摆设,不管学生回答得对不对,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有新意,是否有创造性,老师都会以自己预设的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这些老师自己就缺乏课堂“审听”的能力和技艺。
  张: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生活:一是联系杜甫的时代生活,二是联系现今的生活。就是你所说的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张力。但是,我认为,语文课堂联系生活,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从学语文出发,不能盲目地联系所谓的生活,无限度地搞所谓的扩张。
  李:你说得很对。过去,单纯地把语文当成了工具,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被剥离,丢失了心灵的感召力。而现在有些语文示范课和观摩课,又过分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无限制地扩展教学内容,过分地“张扬人文主义”,表面上看有张力,其实削弱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你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词语句式的讨论,有“语”有“文”,从诗中的词语和句式,去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的生活世界。以语言的方式去把握、拥有诗人的精神世界。我想,你这样做,就是让学生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提升。精神构建,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意义,语文课堂里就不是“说着语文的我们”,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不会得到历练。
  张:基于此,我明确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教师加以指导和总结,提出希望,并引领学生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课堂上,学生们也表达出了这种渴望与兴趣。
  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既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课堂对话作好了心理准备,学生都在为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而跃跃欲试。这正是执教出一堂好课的前提。
  张:其次,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这首诗词语理解上的困惑,并由他们通过讨论解答,我对学生的答案只作适时点拨。但是,我未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作进一步要求,稍显不足。
  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师生在课堂上搭建起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
  张:再次,设计了有价值的话题。我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探究杜甫“悲叹”“悲愤”“悲咽”等复杂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首诗,效果比上次又好多了,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完全感受到“荡气回肠”。
  李:这一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你预设的问题有梯度。有深度,有探究性,通过对话一步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张:最后,我借助音乐以及自己深情的描述,师生合作,满怀深情地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李:课堂生成要是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就好了。
  张:那时,我早已进入境界了。(笑)
  李:我感到在各个教学环节上都体现了目标达成的程度。对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话。使这堂课形成了张力结构,形成了充满创造的动态建构过程。

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