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45

[ 张晓英 文选 ]   

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 张晓英

  摘 要: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当代大学生意义深远。然而,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高校应多方面努力,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语言 表达能力 现状 对策
  
  语言表达能力,即语商( LQ ),是指一个人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地说,它是指一个人语言的思辨能力、说话的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当代大学生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作为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及课下与学生的交谈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过于紧张、吞吞吐吐,词不达意,逻辑性不强,而且不少学生有较浓的方言色彩,语音不够标准、声音又小、含混不清;写作时错别字较多、误用标点符号、病句屡见不鲜,啰里啰嗦,缺乏鲜明的主题,东拉西扯,句、段、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等。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大学生身上,也不仅仅出现在个别学校,近乎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在近几年的测试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语言文字功底薄弱,在测试前三题中,读错字现象常有发生,比如:将“抓阄”的“阄”读成“yāi”,将“自怨自艾”的“艾”读成“ài”等;分不清形似的有“拔、拨”、“坑、炕”等;讲普通话时,方言色彩浓郁,分不清声母z、c、s与zh、ch、sh,鼻音韵尾n与ng等。其次,朗读习惯不佳,在阅读短文时,添读、漏读、回读、颠倒顺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个语调读到底,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等。再次,临场发挥能力欠缺,在命题说话时,或者三言两语,达不到要求的时间,或者提前写好稿子,直接背诵,还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别人写好的范文,导致同一个题目,千篇一律。同时,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之在测试老师面前说话紧张,使得方言缺陷一览无余,方音、方言词语、方言语法等“自然流露”。
  笔者曾有机会参与了省公务员笔试申论部分的阅卷工作,对当下毕业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感慨颇多。字迹潦草,错别字司空见惯,比如:把“顾名思义”写成“故明思意”,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等;用词不当、语病频现,比如:“洋垃圾现象早已不是凤毛麟角”、“政府在洋垃圾治理中的作用迫在眉睫”等。不少阅卷老师感叹:字迹工整,格式规范,主题突出,语句通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的好文章是少之又少了。
  
  二、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记》中提倡“谨言慎行”;《道德经》里讲“美言不信”;《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足见古人崇尚含蓄讷言之美,鄙夷能言善辩之人,为了防止祸从口出,引火烧身,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免三缄其口。这种现象的形成也是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正所谓中国人重视内敛、求同、和谐,而西方人则重视外倾、求异、开拓。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庸思想以及明哲保身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表达心理。继而,在学习、生活以及交往中,表现为很少主动说话,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然会错过不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虽说近年来素质教育呼声甚高,然应试教育仍然没有退却历史的舞台。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中小学教育效果的优劣基本上还是以分数来彰显。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重视应试技巧的掌握,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对课本重点内容的学习,忽视对诸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听、说、读、写能力不能和谐地养成,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甚乐观也再所难免。
  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困乏,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缺口。一些教师未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自身语言文字功底欠佳,也会影响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会讲普通话,学生自然也跟着说方言;如果教师经常写错别字、不规范字,学生的语言文字意识自然会比较淡漠。
  3.网络媒体的影响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受其影响。比如,一些影视剧用方言配音,一些电视栏目为提高收视率无论主持人还是嘉宾都讲方言,大学生长期观看,就会学习某些地方有代表性的方言,并且运用在日常表达当中,影响到纯正普通话的普及。与此同时,第四媒体网络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产生于虚拟网络中的语言,正冲破网络的藩篱,运用在诸多领域,网络语言中尤其是那些数字化、符号化的词语、新造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以及学生作文本上。这些规范性有待检验的词语出现在大学生日常说话及写作当中,不免会造成一些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大学生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也有着较强的从众心理。于是,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往往从个例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例如:不说“我”说“俺、偶”;不说“什么”说“神马”;把“结束”读作“jiésù”;故意把“别墅”读成“别野”等。
  
  三、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代大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绝不容小视,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多方位的努力,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1.提高思想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高校教职员工应带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注意纠正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我们的母语,坚决摈弃汉语、汉字落后的观念,改变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在全方位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同时,条件许可的院校可逐步推广“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以测试为契机,以职业能力证书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相关课程设置
  高校应以育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修订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有所体现,设置相关的课程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语言类公共课程多是“普通话口语训练”和“大学语文”。普通话课重点关注的是语音的标准化,忽略了对口语表达能力,诸如演讲、辩论、面试技巧等内容的训练;大学语文则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欣赏感悟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以及实用文体的写作。其结果难免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说、写能力均不尽人意。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完善课程设置,探索性地开发出一套体系相对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程,大致应该包括:汉语基础类、语言艺术类、实用口语类、应用文写作类等。逐步将这些课程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适时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对暂时没有条件开设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系列课程的学校,则应在常规的普通话及大学语文课中,讲授必备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具体来说,普通话要承担起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任,而大学语文课则应承担起提高大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的使命。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不喜欢程式化的说教,但喜欢寓教于乐,因此,高校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宣传部等要密切配合,定期举办有关语言规范、语言表达艺术及写作等方面的专家讲座活动,介绍相关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兴趣。同时,举办演讲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辩论赛以及征文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在每次课前开展即兴发言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写日记、书评、时事评论以及博客等,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阅读经典作品,夯实语言文字功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部分大学生不善表达、不愿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储备量较少,词汇贫乏,语感较差。而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素材,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
  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约有百分之十五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应全方位努力,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50141。)
  
  参考文献:
  [1]刘美娟.论大学生语言素质的缺憾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1).
  [2]王红梅.论大学生语言学习与语言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3]温艳玲.浅谈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2).
  
  (张晓英 郑州 河南教育学院 450046)

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