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57

[ 王晓冬 文选 ]   

教材选文中宋代贬谪文人的进与退

◇ 王晓冬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中,宋代名家的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以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这三个大家,他们在被贬谪的路上,直道而行,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以人格高标立世,是有宋一代贬谪文人的标杆。笔者在本文试图通过解构初中语文教材典型选文,联系作者的写作心境,探寻宋代贬谪文人的生活和政治上的进退的美学意义和哲学价值,从而给社会和经济转型期的中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贬谪 随遇而安 进退哲学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我国宋代著名的入仕的文人被贬谪,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和政治现象。由于被贬原因各异,所处境遇及本人性格不同,加之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文人气质,因此他们的心境丰富而复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此类作品颇多,本文试就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篇散文《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创作背景及其反映出来的作者心境和进退哲学作探讨分析。
  独立不惧的范仲淹
   范仲淹入仕之初就因讥讽时政被贬饶州,后因守边有功,官为参知政事。庆历三年开始推行了北宋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革新——庆历新政,但不久失败,被贬邓州。《岳阳楼记》即在此时所作。在该文中,他并未对“前人之述备矣”的岳阳楼大观作过多描绘,而是借题发挥,只先将登楼览物之情归出悲喜二意,并由此引出最后忧乐一段议论,以抒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后人称颂。那种借物抒怀,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善于藏拙,能将其文题不符之处自然的掩饰起来的思想和写作手法用到极致,并且达到了真正体现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报国之心的远大抱负情怀的目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佳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尽管与《醉翁亭记》写于同一年,两人也都在被贬任上,但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入世”意味更浓,更显得刚健有为。更多的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而少了一些个人生活情感的宣泄。在他看来,因个人得失或外物好坏或喜或悲只是一种较低的思想境界,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逆境,毫不介怀,独立不惧,心忧天下,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迁客骚人”的失意苦闷。
  随遇而安的欧阳修
   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醉翁”自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闲适恬淡,旷达随意,将宦海浮沉,仕途荣辱,都消解在这滁州的一片山水之间,让自己的心灵在山水美景和百姓和乐中寻得安宁和愉悦。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欧阳修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仕途得意时则热衷政治,积极参与改革;仕途失意时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在“进”与“退”之间,始终把持着很恰当的一个尺度,这种进退处世哲学,对后世尤其是学生苏轼的影响很深。
   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直道而行的苏轼
   相对而言,苏轼是其中被贬次数最多、仕途最为坎坷的一位。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第四年时所作。苏轼初到黄州,仍存用世之心。但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只是做着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因此,失意苦闷是在所难免的,但他很快就找到了排遣苦闷的独特方式,将内心深处的佛道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藉以宣泄心中复杂的情绪。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而言,尽管也有对被贬后清闲苦闷的排遣,但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坦然达观,随缘自适,淡泊处世。和一般被贬文人相比,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的苏轼,多了一份潇洒,多了一份率性。正如其《定风波》中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其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如前后《赤壁赋》等大都写得坦然豪迈,豪放旷达。因此,尽管作品中交织着苦闷与失望、孤独与忧郁等种种复杂的心态,但这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基调。
   东坡三次遭到贬黜,年岁越来越大,境遇更是一次比一次艰苦。他在自省之余,虽自知因“不善处世”而获罪,但既要坚持“直道而行”,也就只有抱着“万事委命”的态度了。东坡对自己的遭遇,先在心理上建立起自解的理论,而使自己能坦然的面对逆境。在黄州时他说:
   僕虽忧患狼狈,然譬如当初不及第,则诸事易了。(《苏轼文集》卷六十〈答李寺丞〉二之二)
   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赵晦之〉四之三)
   黄州食物贱,风土稍可安;既未得去,去亦无所归,必老于此。
   苏轼屡遭贬谪,一生奔走。政治理想上虽不能遂自己所愿,但始终抱着“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的进退哲学。正是在这样的生命理念支持下,苏轼一生都保持着从容坦然的心态,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综观上述三篇文章,同为北宋时期的《岳》《醉》《记》三文颇多相似之处,可发现这些贬谪文人内心深处及处世哲学方面都有其共同点:直道而行,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首先,文人传统的儒家经世致用的入世思想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一直扎根在他们思想深处。如苏轼坦然旷达但并非玩世不恭,欧阳修的随遇而安仍能与民同乐,范仲淹即使在“穷”时仍想的是“兼济天下”,忧国忧民。就历史角度看,宋代文人为官,参与政治的热情地位比以往都要高。宋代以“尊儒隆文”著称,可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知识分子最“吃香”的就是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立誓不杀士大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在封建政治史上,到宋代才第一次全面而稳定地确立了文官政治。”(《文史杂志》1990年5期《评宋代文官政治》金诤)这也能理解宋代很多入仕文人虽也有贬谪的困顿、失意的苦闷,但却不过于悲观沉沦,相对总比较乐观豁达。他们的文章思想基调也多不会显得过于阴郁,而总有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
   其次,贬谪文人在仕途困顿、理想受挫后内心尽管会有一种本能的幽愤压抑的情绪,但都能够寻求某种方式加以调和。第一,在外在形式上,或寄情山水,或在当地勤政爱民,或抑郁积于心,形诸文字,发为诗文,排解宣泄,最终在这种宣泄中形成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客观而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仕途遭受挫折,许多贬谪文人内心都是悲愤难抑的。但同时他们个人的政治悲剧更清醒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一些文人对功名逐渐淡薄,对个人得失淡然处之,他们没有因理想破灭而沉沦,而是在游玩山水中追求一份心灵的超然。因此我们读这些文章,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分外真切,分外感人。第二,在内心思想上,则表现为自己处世哲学的调整或糅合。林语堂曾经说中国士人得势时大都信儒,不遇时则又信道教,优游林下,寄托山水。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知识分子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当这一切受阻时,退而求其次,用道家或禅宗思想保持内心的一份超然。禅宗重内省、在俗超然、随缘而安的因子也融入了很多文人的思想。苏轼“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厌弃人生”,抽取佛道思想中“静而达”和超尘拔俗、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以此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使自己在逆境中能顽强坚定地生活下去。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十年,是他散文创作的高峰期。而他这些作品“其幽愤难抑与自适而安的心理状态是交互出现的,也与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哲学态度有密切的关联”(《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7期《在幽愤与自适中徘徊》韦依娜)。
   总之,贬谪文学是古代入仕文人处世哲学的一种投射,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处逆境而不消沉,即使苦闷而终能排解;达观淡定,随遇而安,笑对人生困顿。这种面对挫折,面对自己人生低谷而依旧积极豁达的心态,对生活的热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寻求各种方式和途径调整自身情绪,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反观当今的学生,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条件的改善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他们相对都是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的,遭受挫折的情形并不多。然而,我们也很痛心地看到,一些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即使只是遇到了一些波折,如某次考试的失利,或学习上的压力,或所谓情感的挫折,不懂得寻求合适的方式疏解自己的情绪,以至于走上极端甚至让如花的生命过早逝去,类似例子时有耳闻。也许,我们可以在语文教材的这些贬谪文学中,从这些古代被贬文人的身上,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也多一份乐观,多一份超然,在困顿中放歌,在逆境中微笑。
  
  参考资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
   黄启方《从东坡书牍认识东坡》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7期
   《文史杂志》1990年5期《评宋代文官政治》
  
   王晓冬,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教材选文中宋代贬谪文人的进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