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ID: 156196

[ 古育红 文选 ]   

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 古育红

  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的体验,以此体现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之花 教学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如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个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语文之“情”
  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最根本的在于“情”。有一个现象我们是不能忽视的:不管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绝大数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即为纯文学。何为文学呢?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就是作家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所作出的思考和反应,而思考的核心即为人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所以说,文学即人学。因此。每一部作品,无不是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既然语文教材选进了这些作品,我们当然有理由说,语文充满了“情”。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能不为他这种欣喜若狂,激动和轻快的心情所深深感染吗?
  陆蠡的《囚绿记》,你能不为他那种忠于祖国的情怀而震动心扉吗?
  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你还能不为青海湖的奇丽色彩而心驰神往,留恋忘返吗?能不为作者从中透露的喜爱之情所动吗?
  所以说,语文处处都是“情”。
  二.教师之“情”
  如上文所述,语文无一处不是“情”的。因此,语文教师也就必须是有“情”之人了。面对一个有情的事物,本身却是“无情”之人,最终也只得落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了。
  这里所说的教师之“情”,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情感外,更主要的是指语文教师和作品产生共鸣后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内心感情异常丰富且细腻的人。作家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语文教师同样也要有“博爱”、“大爱”的心胸。否则,我们就无法进入作品所营构的艺术世界,也就不能和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了。读《沁园春·雪》要读得意气轩昂,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周总理,你在哪里》要以沉缓的声音朗读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要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此时,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
  三.课堂之“情”
  语文有“情”,教师有“情”,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如何处理这些感情,用它们来熏陶我们的学生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如《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情”。语文课堂要处理好的也是“情”。没有了“情”,语文教学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情”,语文这股沁人的清泉,必将枯竭!没有了“情”,语文教学的情感之花,一定会变得如行尸走肉一般!
  
  古育红,教师,现居广东源城。

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  / 周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