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诗词讲究意象的运用,“水”是常用意象之一。苏轼生平对水情有独钟,文作中多用水传情达意。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即水之闲适与安顿、水之人生顿悟与概叹、水之相思与爱恋,来解读苏轼作品,以此为切入点来观照苏轼的思想、情感和际遇,找寻其作品的特色,体会水在苏轼作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意象 诗词 审美意蕴
“水”是诗词中古老的意象之一。“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地水篇》)由此可见,“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生活之源,难怪文人对此情有独钟、厚爱有加,往往赋予其深意,寄托百般幽思。以水为依托解读苏轼的作品,仿佛开启了一扇不一样的窗,能够感受到别样的情怀,体会作者的万千思绪。以下就从三方面品味苏轼诗词:
一、水之闲适与安顿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岷江边,他在《东湖》里说,“我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对水的珍视也许是苏轼的天性使然,《泛颖》诗写道:“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也许在他眼里水是特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天气晴好时,西湖水波荡漾,金光粼粼,湖堤上杨柳轻拂,百花争妍,分外妖娆;细雨微朦时,西湖周围的山峦迷迷茫茫,若有似无,绵绵雨丝似竹帘挂空,让小桥曲廊的轮廓更加柔和,让庭榭楼阁平添几分飘渺,让竹木花草愈发含羞滴“露”,别有韵味。一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无论晴姿雨态抑或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句被宋人称之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苏轼那横溢的才华也在此恣意挥洒。其实,流连在明媚鲜艳与清静朦胧之间,诗人那份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二者的相遇正可谓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靖江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多姿。桃竹相映成趣,春意喜人。一江春水回暖,悠游其间的鸭儿首先感知到了。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勾勒出春之生机。河豚是看不到的,也许是馋嘴的苏轼想象: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香气四溢。末句的点缀,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浑融一体。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对周遭敏锐的感知都折射出其内心的平和安顿。
二、水之人生顿悟与慨叹
苏轼渴望明君,期待良臣俊杰,并将之熟练地书写在“水”中。苏轼在《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中提出:“虚己以求,览群言于止水。”希望君主能够有海纳百川般的胸怀,虚己纳言。这样治理国事就能够如他在《御试制科策·策略四》中所说的那样,“治天下譬如治水,方其奔冲溃决腾涌漂荡而不可系也,虽欲尽人力之所至以求杀其尺寸之势而不可得。及其衰退也,骚骚乎若不足以终日。”可惜苏轼生命里的君王并无水般品性。《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于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苏东坡历经宦海沉浮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逆境中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实在难能可贵,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暗示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兴所至,任意东西,一如当年的范蠡,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这样坦荡磊落的襟怀才能流出,有时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下泛舟,行进于山水之间。大自然中自有启人心智的深刻哲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全词充满了熟悉的人间烟火气息,行云流水般记录下静夜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仿佛置身世外,不着一丝喧嚣之声,阔大的江面,翩跹的轻舟,陪伴着微醺的苏轼,一个不羁的灵魂伫立于天地之间,所有梦想的花在暗夜里无声绽放。在如此清新自然、安谧闲静的氛围中,苏轼终于聆听到了心底的声音。
《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当时苏轼仕途多舛,辗转于杭州、密州等地,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时时向他袭来。秋夜的月色分外迷人,皎洁如霜,透露着些许寒意,徐徐晚风轻轻拂面,像水一般柔和,这是一个无限雅致的境地。在曲折的河港中,不时一声清响,有鱼跳出水面来欣赏秋月;圆圆的荷叶上,正滴溜溜地泻下了露珠。在静寂中,鱼跳声和荷叶的滴露更衬托出秋夜的深沉,但这样清幽的美景没有几人能见到。美景如斯,心却沉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灵魂在梦境中得到着净化和升华。面对无垠的水平面,苏轼任思绪翻飞,心游万仞。上天赋予了他才情之时,也剥夺了太多。笔下行云流水,字字生花,眼前却只有一片夜色茫茫,水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遗憾的是他一生也未真正展翅翱翔,得偿所愿,只有水才能读懂他的心思,正如他的自评“八年看我走三州,月自当空水自流。”
三、水之相思与爱恋
苏轼作品素以豪放旷达的形象为人所熟识,然而其实以“雅”和“逸”为主的文作亦呈现出柔美婉约的风格,这从他对“水”意象的大量使用上可以得到证明。《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一开篇即描绘出暮春之景,杏花凋谢落红一地,枝头留有星星点点的花儿,枝丫间小小的青杏悄悄探出了头。落英缤纷,空留余恨。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竭力地将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洒脱飘逸。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尤其关注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不经意间便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非常贴切。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有了故事的渲染,字里行间仿佛平添几分别样的气息。
又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别徐州》),“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人归去不销魂”(《浣溪沙》),“水边朱户,门掩黄昏雨”(《点绛唇》),“别梦已随流水,旧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西江月》)等,无一不是情意绵绵,柔情似水。苏轼以水为载体,寄托了自己鲜为人知的别样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文学大师。
苏轼说:“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静默的水见证并记录了一代文豪的诗情词意,它成为苏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以水为桥梁解读苏轼的作品,可以走得更近,看得更透。苏文与水成就了彼此,为文坛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谢雨君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学校 4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