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在小说阅读教学操作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遵循三条途径:寻找规律,学会分类;找准入口,搜集信息;围绕三要素,规范表达。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 三要素 分类 信息 规范表达
一、寻找规律,学会分类
简要地说,小说就是一定的人物在一定的环境干一定的事情。故此,人们常常概括它的三要素为:人物、环境、情节。这似乎是初中以上学生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全把这点常识忘之脑后,尤其是在年复一年的小说作品的高考备考中。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严重,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尤其突出!问题何在?根据我们长期的探究发现: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抓住“人物、环境、情节”这个常识这个规律;高考阅读备考练习的指导也不能与之对应。教学与练习完全处在云里雾里的多样与模糊里。
那么,怎么理解运用“人物、环境、情节”这个概念?笔者的策略是首先教会(告诉)学生两个分类!然后明确每种试题如何在原文中搜集整理信息,最后形成规范的表达。
第一,选文分类。小小说和长篇节选小说依据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人物形象型:全篇通过刻画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如2008年浙江高考题《乌米》、2009年福建高考题《阿庆》。(2)主旨意义型:全篇当然也在刻画人物形象,也在讲故事,但显然这二者中的其中哪一个都不是全文的重点,小说在讲故事塑人物的过程中明显阐述着一个深刻的人生问题。这类小说有比较强的文化味儿。如2008年天津高考题《酒婆》、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题《孕妇和牛》。(3)故事情节型:全篇在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告诉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2009年四川高考题《想象》。
第二,题目分类。关键是认识人物、环境、情节怎么对应在试题里。“人物”,即小说中的主人公,好理解,也很明确。在试题中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概括评价某某人物形象,清楚明白。“环境”和“情节”就不好掌握,更不知怎么对应在考题里了。因为在考题中,很少直接出现这样的字眼。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研究一下,就不难发现,原来除语言技巧题以外,几乎所有的考题都是围绕这几项出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考题中常常以问某句某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出现,社会环境在考题中又往往以研究主人公生存的社会背景、文章的主题意义等问题出现。“情节”,单独直接命题的比较少,但要做好有关“人物型”的题,却怎么也离不开对主人公所干事情(情节)的梳理。
分类的目标是知道每个题分别属于什么题,懂得这类题的回答方向。(回答方向详见后面以《董师傅游湖》为例部分之(三)“搜集梳理信息”一节及第三部分“规范表达”一节)
1.形象题: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的有关试题。如2008年天津高考题:“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2008年浙江高考题:“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2.主旨题:往往是分析研究“环境”的有关试题和一些句段语言鉴赏类的试题。如2009年安徽高考题: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3.情节题:概括情节和归纳人物的有关试题。如2009年安徽高考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4.艺术题:分析评价语句的表达效果,段落及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有关试题。如2008年安徽高考题: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二、找准入口,搜集信息
下面以2009年安徽高考题《董师傅游湖》为例说明操作步骤:
董师傅游湖
宗 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