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35

[ 何 伟 文选 ]   

也说“以戏弄臣”的断句

◇ 何 伟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而文章中“以戏弄臣”的断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所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课后习题之一,就是探究“以戏弄臣”的断句及涵义。
  李学鹏、梁新玲两位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发表了《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一文,认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应断句为“以戏弄,臣”。李梁两位老师理由有如下三点(注:内容乃李粱两位老师的观点,序号为笔者所加)细细忖度,笔者不敢苟同:
  ①中国历史上的弄臣有多种,有用隐语谏主的,比如淳于髡;有供君主逗乐的,比如伶人、小丑;还有御用文人,比如司马迁。这样看来,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弄臣,但那时没有“弄臣”这个词(称呼)。《史记·滑稽列传》中也就没提到“弄臣”这个词。所以从时间上来看,那时的蔺相如不能说出“弄臣”这个词。
  笔者认为:《史记·滑稽列传》中虽未提到“弄臣”,并非就能推断蔺相如不能说“弄臣”这个词。比如,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而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表述是“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其《史记·郑世家》则表述为“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据还原或对应性原则,或简单就意义上理解,《左传》中的“贰于楚”,即太史公所言“助楚”也。太史公复述春秋史实时并未用“贰”,而是用“助”,我们不能仅据此,就武断春秋时期,没有“贰”是“助”的用法。
  其实,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因此,“读万卷书”的司马迁,并非完全照搬史实、照抄原句,这也根本不必要;司马迁青年时期(20岁始)“行万里路”,向祖国各地的年长者请教,而请教的很多问题都是口耳相传的知识。据游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司马迁42岁才动手写《史记》,经过20多年的准备,他必然会有所改造,融会贯通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内容。这才更能体现太史公的大家手笔,体现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风格。如《报任安书》有“李斯,相也,具于五刑”,而《史记·李斯列传》中则是“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史记·始皇本纪》为“斯卒囚,就五刑”。《报任安书》中,太史公一会用“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处子膑脚,《兵法》修列”,一会用“乃如左丘玉目:孙子断足”。可见,太史公并非墨守成规,固守一词。
  ②要考虑当时蔺相如的心境……说“以戏弄/臣”就点出秦王对赵使者的轻视。而蔺相如出使,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赵国……
  笔者认为:其实,不论是断句为“以戏弄,臣”,还是断句为“以戏/弄臣”,都能表现出秦王对蔺相如的轻视。作为赵使者,蔺相如出使秦国,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赵国;正如春秋时期《晏子使楚》的故事一样,矮小的晏子所代表的正是堂堂之齐国。“以戏弄臣”宜译为:“……(来)和(君王)您(身边的)左右宠幸之人游戏(戏耍)”,言外之意,即“秦王啊,您的行为,忽视了我蔺相如啊,一个赵国使臣的存在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秦王没有在其都城咸阳宫接见蔺相如,而到一般的宫殿——离宫章台接见赵国使臣,确已表明秦王欲炫耀其威严,给赵国使者一个下马威。退一步说,秦国素来贯用反问计(譬如后来成功反间“赵括代廉颇长平帅”,反间“赵王杀李牧”,反问“信陵君有异志”,反间“盂尝君有异志”等,都取得了成功)秦王应该在蔺相如出使秦国时,通过刺探探知蔺相如的真实身份了。退而论之,我们可以试想:赵王派一位宦者令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心里是否有不悦,赵国是真的无人,还是派一地位低贱之人来羞辱我强秦的呢?秦王是否也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③当时在宫殿上都有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如果理解为“弄臣”的话,那么当时宫殿上只有弄臣吗?如果不是,蔺相如这种说法合理吗?……
  笔者认为:其实,此处秦王将“弄臣”(指得宠的宦官、能言善辩者,倡优、伶人、史官等一类人)召上殿来,接见蔺相如,更能显示出秦王对蔺相如的轻视,秦国对赵国的轻视。朝堂是机要之地,是严肃的,奏请解决国家大事的。一般情况下,能言善辩者、倡优、伶人等低贱之人可在宴会上出现,但在奏请解决国家大事时不会列席出现的,尤其是召见外国使臣时。而秦王却偏偏在其偏殿章台离宫,召见蔺相如,那么这批人就有出现的机会了,当然出席的肯定也有文武朝臣。秦王与一批弄臣在蔺相如面前嬉戏逗耍,这样安排,也更体现秦国君臣对赵国的轻视,更不用说是对宦者令舍人蔺相如了。
  综上所述,李梁两位老师的观点仅是猜测,都不能成立。笔者以为,宜读为“以戏,弄臣”为妥。
  其实,我们还可从“弄臣”的字义来解读。将“以戏弄臣”断句为“以戏弄,臣”,无非是以为“戏弄”是常见词,而“弄臣”出现频率较低。其实,这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关于“弄臣”的说法,古文中也常有。《尔雅》:“弄,玩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史记·张丞相列传》)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红楼梦》中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汉语大词典》释【弄臣】皇帝所宠幸狎玩之臣。
  1 《史记·张丞相列传》:“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日‘此吾弄臣,君释之。”’
  2 《北齐书·徐之才传》:“又戏谑,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求出,除赵州刺史,竞不获述职,犹为弄臣。”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然今内之弄臣狎人朝夕进御者,久未屏去,妾疑此未当天意。”
  4 《明书·佞幸传序》:“汉史所载佞幸,如籍孺、闳孺、邓通、韩嫣、李延年、董贤、张放之属,皆以宦寺弄臣贻讥千古。”
  5 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形同隽石,致
  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晚年钟情楹联艺术。请看他撰写的一副幽默的自嘲对联:
  短短长长,写些凑凑拼拼句。
  多多少少,挣点零零碎碎钱。
  采用叠字修辞,感叹写作艰辛,稿酬菲薄。上联自谦,下联自慰,既挪榆调侃,又有些写实味道。当今的自由撰稿者,读了这副辛酸而好笑的联语,不有几分同感吗?
  偶尔在一家晚报的副刊上也看到这副对联,下联印成了“多多少少,赚点零零碎碎钱。”把“挣”字换成了“赚”字,不知是引述者笔误呢,抑或是编排校对的疏漏。
  一字之差,值得斟酌。“挣”,念zheng,词典上解释为“用劳动换取”,提手旁,的确是靠劳力或劳心“挣”得的辛苦钱。“赚”,念zhuan,《学生辞海》(《光明日报》社2004年8月版)解释为“做买卖获得利润”,十分恰当。从“贝”旁,“贝”,古代用贝壳做货币,指做生意“赚”钱。“赚”为“贝”“兼”,使钱翻倍。我们从“财”“贪”“贿”“赂”“赃…‘贩”“购”“贵”“贷”“赔”“赌”“赈”“赊”等“贝”旁的字,就会联想起金钱货币胜冷云,决非凡士;语学娇莺,态摹媚柳,定是弄臣。”[译]形体如同美石,意态胜过冬天的寒云,这样的人决不是平庸的人;说话学着娇滴滴的黄莺儿,仪态摹仿柔媚的柳枝,这样的人一定是玩弄权术的弄臣。
  6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但他不能算是一个弄臣,他至今还是个奴隶,虽然他的穿戴和从前是不同了。”
  最后,我们还可从句式结构上来解读为“以戏/弄臣”。“以戏弄臣”,此为一省略句,省“于”,全句应为“以戏(于)弄臣”,“于”引导的是一介宾短语后置句,即通常我们所谓的“状语后置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于)弄臣戏”,且此处“以”属连词,相当于“而”,此处可译为“来”,也可不译;而省略的“于”,此处属介词,可译为“跟、和、与”。因此,“以戏弄臣”意为,“(来)和(君王)您(身边的)左右宠幸之人游戏”,言外之意,即“秦王您的行为,忽略了我蔺相如,一个赵国使臣的存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笔者以为,如此理解,则更符合文言习惯,更能显示古汉语的简洁性,也体现了作为史学大家司马迁的语言功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也说“以戏弄臣”的断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