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65

[ 何 伟 文选 ]   

知人论世看樊哙

◇ 何 伟

  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史记》的经典片段,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经典名篇。其中的樊哙,很多人对其推崇备至。有人比之以李逵,说他鲁莽;有人比之以鲁智深,说他粗中有细。
  表面上看,樊哙闯帐,的确令人钦佩:项羽不以为怒,不杀了他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擅自闯帐的沛公骖乘,反称之为“壮士”,赐之卮酒、彘肩。面对樊哙的责问,项羽更是默然,未有以应,请之入座。
  欧阳宇老师《〈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认为: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人物出场两句话起势平淡,细嚼之下就能体味太史公谋篇之匠心:先写樊哙之“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铺垫基础……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语文天地》1999年第10期 )陈洪茂老师《五赞“樊哙”》说:“一赞其忠。二赞其勇。三赞其威。四赞其壮。五赞其智……透过这些简洁精练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语文报》高一版662期)
  凡此种种,似乎反映出樊哙心思的细腻,助刘邦于危困之中。细细思忖,也未尽然。
  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清代章学诚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因此,我们进行文学作品解读,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来讲,“知人论世”是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
  背景一。在鸿门宴上,当张良窥见刘邦处于重重杀机中时,遂离席寻樊哙,樊哙的反应是:“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此时的宴席上,只能智取,但樊哙想到的竟是在项羽的四十万军营里,与力能扛鼎的项羽拼命,这简直太不自量力了。假如项羽就此翻脸,刘邦一干人等必然会被剁成肉泥。
  到底其间发生了什么情况,太史公也没有给我们作详细交代。作为史书,不可能事事皆详。太史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空白,一个想象的空间。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去填补、想象。在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连问张良“为之奈何”?到底出什么计策,《史记》没有明写,但我们可以窥探出《项羽本纪》中的几个语言细节,构成了背景二。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 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3. (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4.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细细鉴别,我们不难发现,樊哙对项羽所言,与刘邦对项伯所言、项伯对项羽所言、刘邦对项羽所言,如出一辙。为何不同身份的人物所说的话是如此相似呢?
  即使话语有简有繁,存在差异,也是异曲同工。而这一切,都源自刘邦的谋士张良的谋划,一切都是张良在起作用。因为之前是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之奈何”。接着,便先后出现了以上行云流水、如出一辙的对话!可以推想:在樊哙迫不及待“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时,张良一番如此这般的授意,让樊哙心知肚明。在此计策下,作为拼命一哥的樊哙,竟成了一个心思细腻、智勇双全的人。此种计谋,可比照于韩信,甚至强于韩信。
  张良的谋划的确高明,但也并非天衣无缝。我们知道,《史记》还开创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史记》以人物为本位,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在不同传记中从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既突出了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
  因此,在太史公《史记》的字里行间,还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丝端倪。
  互见一。在刘邦攻打下咸阳后,刘邦“好酒及色”的本性暴露无遗,想要住咸阳宫,幸秦王美人。樊哙首先劝导其停止这样的想法。“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史记·高祖本纪》)我们也可以反观左司马曹无伤的举动,作为沛公的军政要员,却向项羽密报了刘邦的企图。“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史记·高祖本纪》)曹无伤虽是向项羽邀功请赏,背后的原因是项羽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所不能抗衡的。既然曹无伤能看出端倪,那么,作为沛公的骖乘,当然也能明晓。
  互见二。我们还可以管窥樊哙缺乏政治眼光,樊哙虽早已成为刘邦的连襟,但当韩信被刘邦猜忌,他还是不明所以。韩信被刘邦软禁在京城时,“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连韩信也引之为知己,出门后,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个中滋味,韩信是嘲讽,是感叹,还是感激呢?
  互见三。汉王刘邦曾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樊哙死后,谥号“武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的这个“武”字,可谓意味深长!
  互见四。在刘邦死后,单于曾经写信骚扰侮辱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商议策略。
  上将军樊哙曰:“臣原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栾布列传》)
  樊哙是皇亲国戚,所以,最终强横的吕后对此事也不了了之。
  鲁迅先生非常肯定“知人论世”的方法,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六》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综上,通过一些细节还原,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樊哙只是一个勇武之人,谈不上一个智者,更谈不上有谋。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知人论世看樊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