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体育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它摒弃了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传统观念,拥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同时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更新的要求。这需要体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浅谈体育教师应如何去发扬传学的优势,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师
一、树立体育教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而体育课程的实施又离不开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不仅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而且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意思和体魄,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
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因此,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体育教师要获得与新体育课程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需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应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文件进行深入学习,旨在使体育教师获得更多知识,从而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前提。只有体育教师自身具有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目前“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培养体质健壮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手段培养政治思想高尚,意志品质顽强,身心健康,能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从而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随着新课标在全国各地不断实施,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师须能灵活变通,把专业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素质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三、树立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学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从组织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班级体育锻炼,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出发。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课成绩,处理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师要协同校医务室定期检查学生的身体,结合体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并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测定、评价,建立健康卡片。
四、体育教师需在选择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仅有教学目标而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新项目,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体育教学内容更科学,更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总之,新课改是一个复杂地工程,需要专家与教师共同形成合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如果仅凭专家下达文件,而一线教师得不到落实也成为一纸空文。
五、加强体育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上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进行,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种一成不变的传统课堂教学程式,限制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扼制了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新体育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程序,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善加强能力结构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六、改变评价方式
原有的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价过多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手段和方法单一,不切合实际,因为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人不用努力就可以达到标准,而有的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标准,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强化功能,过份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且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没有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这样的评价方式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体能、运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意志表现和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综合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表现的评价,努力使评价的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是依据体育与健康目标的综合化,而不只是身体能力的一个方面。
七、加强自身科研能力
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体育专家的事情,更重要是应该由一线体育教师支撑起这一重任,改革的成败就要靠实践来检验,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全力支持新课改,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的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体育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自身的经验,只单单进行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传授,那么就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由于新课程标准给体育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就应该从教育者变为研究者。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再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体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参加和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结合教学、训练、群体竞赛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认真积累第一手资料,及时地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八、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教学心得
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也是体育教师在自我不断改进的过程,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点,同时也会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作为体育教师不应该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要从看课、听课、观摩课、公开课、教改实验课中汲取其他教师的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巧;学习其他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高新的运动技术。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经常思考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比较优秀课的模式,发现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汲取他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将教学活动落到实处,真正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发展学生身体健康,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
结束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素质修养培养的培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扩充,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J].体育学刊,2000,(4).
[2]许冠忠,王宗平,王永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J].体育与学,2005(4).
[3]何春林.对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5(3):36~38.
[4]李桂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4(6):75—771
作者简介:刘菲(1987—),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