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00

[ 周 静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周 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改革教法,努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内需,并提供学生足够的创造平台,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指“在特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21世纪是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正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然而,从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仍有不少的学校较严重地存在着片面应试的状况。中学语文教学,被人称为“应试教学的重灾区”,在作文、阅读等方面主要以耗时多而效率低的繁琐分析、片面练习为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很是不利。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苦苦探索,孜孜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以供大家探讨。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内需”
  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并且他们都有着巨大创造潜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有足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内需”,从而使他们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一)努力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调动学生“创造”。
  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如火种,可以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去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学生思维、课堂、教材都活起来。例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描绘春时所运用的比喻生动、形象而富有创造性的特点,我就让学生课前先开展一个“‘春的比喻’大赛”,然后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拿自己的比喻进行比较,使学生既体会到了与作者“不谋而合”的乐趣,如春雨象细丝等,更体会到了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的独特之处,感受创造性思维的妙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善于发现学生思维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创造”。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思维创新的萌芽,将之好好珍惜、引导,在正面的表扬和鼓励下让学生逐渐愿意去创造,乐于去创造。
  如笔者在执教《女娲造人》一课时,听到下面有一学生在嘀咕:“神话所展现的是古人因为无法去把握和征服大自然而想象出来的理想世界,现在都21世纪了,人类已不再无力,不再无知,那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我没有指责他,而是突然觉得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绝好契机,于是对他会心一笑,让他站起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趁机投入一石:“那么其他同学认为神话至今有现实价值,还是没有?”,果然,顿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间快速形成两派,进行了一场争锋相对的小小辩论会。下课了,我看到有的同学似乎还意犹未尽,还在和周围的同学争论着,我则带着一份笑意离开了教室……
  (三)竭力摆脱现代应试教育的束缚,感召学生“创造”。
  “现代应试式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使充满文学想象与情感内涵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了、冷漠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要求教师首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挣脱以前应试教学中的种种羁绊,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勇于实践,不断创造。
  例如,笔者近几年克服许多困难,“以知识点带出课文”为总体思路构建了一些新的教材体系。其中,在保留多数原教材的基本篇目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增添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时文”,有时甚至将修改好的学生佳作作为课文进行讲授。实践证明这一改革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学得多,学得实,学得活,更让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了打破了“教材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定势思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了实实在在的“仿照”例子和“感召”力量。
  二、提供学生足够的创造“平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自觉创造,而这首先得建立在学生要有足够的创造机会的前提下的。因此,我们除了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创造空间,还应另外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造“平台”让学生去发挥、去驰骋。
  (一)作业平台
  有很多教师都天经地义地认为“学生作业当然应完全由教师来布置”,殊不知就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明显的牵制和束缚。就比如词语的教学,大多实行三部曲:首先老师对课文中的词语划定、讲解,接着让学生回家抄写,最后课上默写。整个识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为了避免这种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做法,笔者首先把划词语的权利归还学生,让学生在“随文识词”中“各取所需”,而对词语理解的检测,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有时则用连词成文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学生每学一个词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更是提供了一次对词语进行创造性运用的机会。
  (二)作文平台
  作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渗透”创造意识,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培养创造思维,笔者采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放开胆子,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在体裁上,允许散文、小说、议论文、诗歌等文体的“百花齐放”;在选材上,引导学生形成“别人都能想到的,我偏不写;要写,就写别人想不到的”的决心和意念。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学生身上独属于自己的“亮点”明显在一点点增多。
  另外,笔者还作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尝试。首先,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灵感的存在,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突发奇想”随时进行记录,隔一段时间后全班交流一次。其次,要求学生写“随笔”。只要是自己认为想通过笔表达出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不拘形式、内容和篇幅,自由发挥。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感到自己直觉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增添了进行创造的信心。
  (三)评价平台
  “语文课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以前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无非是一张试卷。对于学生死啃书本,死背作文的现象,有人戏言“都是试卷惹的祸”,这确实不无道理。所以,我们应重建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的做法是:1、课内外的“说”“读”“写”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一般由“随笔30%”、“课外阅读20%”、“基础知识与阅读(试卷)30%”、“作文考试20%”等组成。有时根据此学期学习重点适当改变,如朗诵、手抄报等也可纳入评价范围,有学生获奖或发表作文,再适当附加。2、以学期为单位全过程评价。如“课外阅读”一项,则是根据学生的“书评”的质和所看之书的“量”来评定。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程。语文作为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这项工程中会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教法,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内需”,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创造机会,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不负学科重任,不负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静(1981—),苏州大学06级语文教育硕士。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