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将充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大学生将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使自己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为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从政策、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途径
1989年3月18日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在天津市诞生,自此,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起来。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立刻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全国开展起来。目前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已累计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已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2511万名。与此同时,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评估、激励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青年志愿者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所谓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随着志愿服务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会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享受着各种宠爱,得到的社会历练非常有限,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大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再加上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就有很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正是由于这些学生的能力较差,所以还不能自主驾驭各种学习资源。
(二)社会化导向偏误。有些大学生一味强调社会性发展,盲目追求那些较实际的利益趋向。我们所说的大学生社会化,主要是在这个过渡时期内,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来使大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提升一些能力,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然而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拜社会性,忽视自身本来的个性,完全沉浸在各种诱惑中。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面前,完全迷失了自我,他们认为提高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应该得到类似的回报。
(三)社会化能力薄弱。随着高校的扩招,如今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学习,不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社会化,更多的考虑毕业后如何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由于未来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这些大学生如果经常沉浸在抱怨和想象中,不仅对于工作没有一点帮助,反而错过了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时期。也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社会化就是好好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自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七年来,志愿服务遍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海外服务等六大领域。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以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大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进程。因为高校相对封闭,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较少。在校期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及活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岗位实习等。在这几类型途径中,志愿服务活动因其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功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方向,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社会公益类、环境保护类、社区服务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四种类型:①社会公益类志愿活动,例如大学生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等服务基地,为孤残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②环境保护类志愿活动,比如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活动习惯。③社区服务类志愿活动,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到居民区开展家电维修、普法宣传、文艺演出等服务。④扶贫开发类志愿活动。主要包括“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⑤专项服务类志愿活动,比如奥运会、世博会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面广,岗位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岗位及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利用志愿服务所提供的各种各样岗位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学生和作为社会成员的联系,促进了大学生树立多角色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今后在各行各业中较好的做到角色定位,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可见,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形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在思想道德意识上有了明显的滑坡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的各种思潮迅速涌入我国,在各种诱惑面前,一部分人经不起考验,丧失了原有的精神本性。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种道德认同。其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种途径,在各个领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致力于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在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奉献、团结、无私、友爱的高尚品德,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其二,人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价值,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在校园中似乎暂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通过志愿服务,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他人的和社会的认同和赞赏,他们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智育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德育的教育。志愿服务将有着共同责任感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通过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用事实来教育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及吃苦意识得到加强,促进了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志愿服务能够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服务于不同的岗位和对象,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国情,有利于大学生补充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由团组织直接组织的大型活动和项目之外,还有许多经常性的小型活动和项目由公益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发起。公益性的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乐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形成的校园群众性组织,如北京大学爱心社、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协会、广西大学爱心协会等,它们由高校共青团指导,在国家法律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范围内进行活动。这类学生公益社团自己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主动联系服务单位和对象,整个过程实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由于其开放性、群众性、实践性、社会性及组织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等特点,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对于大学生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的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自主组织管理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高,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处理问题和随机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兴趣,锻炼各种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志愿服务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为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认真落实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1、在政策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作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国家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或者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并在行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配合和支持。学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支持他们的志愿服务,给予相应的帮助,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在观念方面。志愿服务日益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利己思想,树立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志愿服务不限于某个地区、某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的每个领域,因此,要强调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当今的社会是和谐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社会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志愿服务的实施意义和价值。
3、在制度方面。志愿服务应该制度化,使其具有规范特征,使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某种程度的规则可循,这些规则基本上完全是为了更有效地安排、协调和实施服务,而不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志愿者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登记制度。通过发放统一的注册登记证,进行统一管理;要对志愿者服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于影,影响青年社会化问题的有效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
[3]王洋,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4]李峰,试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与完善[J],河南电大,1999。
[5] 唐华,谈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
[6]高天琼,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J],襄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7] 王顺茗.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顺茗,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