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53

[ 厚瑞婧 文选 ]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鲁迅文学作品翻译初探

◇ 厚瑞婧

  [摘要]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一直以来都在语言和翻译研究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功能翻译理论的日渐兴盛, 翻译研究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英汉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可以发现译文与原文在及物性方面发生了偏离。该文将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功能翻译观对比分析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其由杨宪益与戴乃迭所著英译本,得出偏离类型并进而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和语言差异几个角度归纳不同偏离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将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研究;及物性;偏离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分为六种过程(process)类型,“这些过程中,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和环境(circumstance)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命题。”[1]由于源语文本同译入语文本所使用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千差万别,所以译者很难实现英汉翻译中及物性的成功对译。因此,原文与译文在及物性方面定出现一定的偏离(deviation)在所难免。作为语篇分析者,我们应该找出译者为何会用某些特定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以及这种选择是否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们的选择会决定效果。总之,选择本身就是意义。[2]
  二、分析
  (一)翻译目的:例:原文:现在得到机会了。(Material Process)译文:Now my chance had come. (Material Process) 原文描述的是“我”对于“怪哉”这个东西的迷惑不解和急于想从先生那里得到答案的心情,体现了孩童的那种天真好奇。它通过物质过程来体现,“我”自然是Actor, 而“机会”则是Goal.译文虽然也采用了物质过程,但“机会”却扮演了Actor的角色。这正如汉语里经常说的“机会终于来了!”通过将“机会”前景化,译文能够更好地再现孩子那种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期以来纠结在心头的疑虑的真相的心情。这种译法也能够更传神地再现儿童的天真活泼,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鲁迅的这篇名作在我国被选入语文课本,是中小学生颇为喜爱的文章。译文也极有可能被广大青少年儿童所喜爱,但这种喜爱的前提就是译文能够让他们非常感兴趣。而译者翻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二)翻译策略:原文在描述美女蛇出现时是这样说的:“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两个动词“一笑”和“隐去”前后紧密衔接,使得美女蛇的出现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译文则将这句话以复合句呈现出来。 “She smiled, then disappeared.” 按照原句,“一笑”这个动作应该有一个Beneficiary 成分“向他”。而译文却省略了这个成份。但这种译法强烈地表明作者是有意为了保持原文的艺术效果,使得两个动作连贯起来,同原文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最终成功地渲染出了以种神秘莫测的氛围。如果没有省略原文中的Recipient ,译文就无法生动地再现两个动作的连贯性和短暂性。
  (三)翻译风格:例:原文: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Mental Process)译文:This was often in my thoughts when I walked to the edge of the long grass in Hundred-Plant Garden.(Relational Process)
  原文和译文在过程类型方面完全不同:原文是心理过程,译文则是关系过程。然而,原句的各种要素在译文中也基本能找到对应的成分。例如,“我”=“my”,“常常”= “often”,“这样”=“this”;“in my thoughts”=“想”. 译文属于circumstantial relational 过程类型,而这个环境却是“my thoughts”. 由此看来,译文的翻译是成功的。只是表达形式的改变表现了译者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在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特点。译者的这一特点在译文中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译文开头的“this”概括了前句的内容,实现了完美的衔接。
  (四)语言差异: 译文和原文相比较,原文中被省略的participants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通过代词体现的。译者顺应了英语本身的这种要求,充分还原了原文语境和逻辑上本应存在的动作参与者。如: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
  ——“I need not speak of the green vegetable plots…Nor need I speak of…”
  2.“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There were stink-beetles as well,and if you pressed a finger on their backs they emitted puffs of vapour from their rear orifices.”
  三、结论
  通过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及物性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杨宪益同戴乃轶所翻译的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多处发生了及物性的偏离,但这些偏离非但没有脱离原文,相反,还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强化了原文的效果,生动地再现了原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做到了“信、达、雅三者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译者要想译文成功,除了要仔细把握语言在及物性方面的要求,还要将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纳入其中。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够实现形式和功能的对等而不是单纯的字对字的简单对译。
  
  
  参考文献:
  [1]Bell,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2003.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中国翻译》第5期,2004:15-19
  
  作者简介:厚瑞婧,广东白云学院。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鲁迅文学作品翻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