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为研究对教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价值。阅读是新课改语文必修课程的目标之一。朗读是阅读的钥匙。要克服心理障碍,训练朗读技巧,进行美感体验,培养恒久进取之心。
[关键词]朗读;技巧;美感;恒心
一、心理障碍是大敌
某些人认为,后进生朗读不好是由于他们缺乏能力,如准确发音能力,识别重读能力等。经过长期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发现这并非头等大事,他们的首要敌人是自卑。
自卑感人人都会有,几乎大部分中学生都有自卑的体验。仅有自卑感问题不大,若长期感到自卑,又不能克服,就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胆小怯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缺乏竞争的勇气。
形成自卑性格的原因有多种,就本文所述的后进生而言,主要是由于焦虑过高。焦虑是一种紧张、压抑、恐惧的情绪状态,由于预计某种情境会威胁自己的自尊心,而产生紧迫感和恐惧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期间有点心理压力,唤起紧迫感,会约束自己努力复习功课。如果焦虑过高,抱负水平大大超出能力水平,自尊心又太强烈,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一旦失败就会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志向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卑的学生常陷于反失败与失败的矛盾冲突中。反映到朗读训练中,他们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期望过高又把握不住机会。在训练《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一段时,我先后找了两男两女,他们的表现如下:
男甲:读得太急,造成前后句脱节。
女甲:声音尖细,拖腔,最后带有哭调。
男乙:声音洪亮,因一些字音把握不准而不断卡壳,像载重爬坡的货车。
女乙:调子高亢,念一两句就暂停,以思考把握不准的词,并自我解嘲式地笑一两声。
面对学生的失败,我们首先要想到给他们鼓励。否则,他们可能丧失参与的热情,不再企盼机会的光临,甚至仇视地以为那不如意的尝试让他们损坏了形象。对上述四生,我一直坚持鼓励教育。两个多月后,他们的状况有了一定转机,朗读时基本能做到音调自然,语气连贯。
二、朗读技巧是钥匙
这些语文水平差的学生,大多对朗读技巧很陌生。我就从最基本的发音到位、读准声调教起。这是一项类似画蛋的工作,要想法维持学生的热度。我给他们找了一些不同时代的名人讴歌中学时光的演讲稿,一些富有民间色彩的绕口令等,还让他们听自己的录音。
在上面的基础上,我训练他们识别重读、抑扬顿挫的能力。这时主要以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为材料,我先让他们标记该重读的词,然后范读。按课本编排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的分类,每类找一个示范段落,练熟后换其他段,让学生自己标记重读词、停顿处等。
接下来,把以上训练内容综合练习,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反复朗读。我把他们分成若干组,每组十人,设领读一名,兼做组长。具体做法如下:
1、我先范读一精彩段落。
2、各组仿读一遍,评出最好的组F(First)。
3、让F组指导其他组过仿读关。
4、任意指定一段文字让F组的领读念,我认为满意后,让他再指导其他组的领读。
5、选出3~5个精彩段落让各组的领读指导本组成员过关,具体操作中可再由本组之内各组之间的成员结成对子。
6、选出2~3个名篇作为竞赛材料,让每个组员制配乐朗诵带一盘,利用录音机自我矫正。然后进行小组初选,每个组选两名同学参赛。正式比赛结束后,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结成对子组,第二名与倒第二名结成对子组,以此类推。并让每个组员复制最佳选手的朗诵带,作日常借鉴之用。
三、美感体验关键
我们的朗读训练遇到了大难题:声与情不能同步。我们知道,高水平的朗读是靠情来动人心弦的,情叩击心灵,给人美的体验。在各界人士疾呼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较大促进作用的美育必须加强。我在朗读训练中为此而做的,是创设尽量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他们入境,让他们在我的范读中或思,或想,或哭,或笑,进而培养他们自己的朗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亲切婉转……
第一次,我读了《我的空中楼阁》。读文前,我先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了一幢立于山脊、绿树掩映的小屋。为了便于观察学生的情态变化,更直接地与学生交流,我采用的是诵读。起初,学生时而看书,时而看我;渐渐地,把较多的目光投到我和我身后的简笔画上;最后,他们什么也不看了,只是静静地凝视前方。读完后好一会儿,他们才摸着胸口长舒一口气,调皮地眨眨眼睛。
农民播下一粒种子,长出的只有一颗新芽;教师播下一粒种子,却能长出一片新绿。有好几天的早晨,都能听到他们诵读《空中楼阁》的精彩段落;他们还把自己的感受与随想写到练笔里;直到月余后的期中考试,他们模仿李乐薇那骈散相间的排偶句式,把作文《我的居室》写得十分清新,十分淡雅。
此后,我们又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朱自清的《匆匆》、《绿》,孙犁的《荷花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煜的《相见欢》,柳永的《八声甘州》等名家名篇。
望着同学们遐思的情态,听着同学们错落的声调,我常常想起一句话:神通万里,视接千载。
作者简介:贺怀梅,山东省泰安市第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