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92

  

浅谈非智力性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

◇ 付 佳 王梦莹

  [摘要]当今的钢琴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一些非智力性因素,诸如动机、意志、情绪和情感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和运用好这些非智力性因素,不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四个非智力型因素的分析,阐述它们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和利用好它们,更好的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教学;动机;意志;情绪;情感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自八十年代,在我国教育界正式提出并公开使用,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学科类别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区分度,本文结合钢琴教学的实际,选择狭义层面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绪、情感这四个方面,对这几个因素的结构、功能、作用,以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培养方法展开研究和讨论,以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钢琴教育教学的基础。
  (一)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以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对钢琴的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只有对这些学习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才会越强烈。同时要为学生提供钢琴的实践平台,自己如何学习的过程,也是以后如何讲授的过程。这样通过与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继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制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钢琴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知识和技能应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会感到快乐、激动,从而鼓舞自己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钢琴的实践与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其参与体验钢琴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的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而且还能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这些偷快的体验,能增强学生对从事相应音乐活动的兴趣。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钢琴实践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到良好的钢琴实践环境中,让他们在感性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感受、鉴赏和表演等系列实践活动,才能保证钢琴实践能力的巩固与发展,才能使学生感到钢琴学习的乐趣,并将其发展为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是钢琴教育教学的关键。
  (一)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钢琴大量的基本练习是枯燥的,有时一种基本练习需要数十次、甚至百余次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除了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外,还要排除不时会产生的厌倦情绪和能抗拒其它消极的诱惑。如果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较强的意志力,是难以保证学习质量的。在教学法中,须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激励、鞭策其努力学习,并培养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当某一个学生通过自己顽强的毅力,在钢琴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公开的意志力进行表扬,并且对于他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意志力培养与保持中得到一种意义与价值的收获。这样就使意志力不只是空洞与抽象的,而是充满乐趣与满足的。
  (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当个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成功时,就会提高对自己的能力的判断,在类似的活动中更加努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示范榜样,榜样可以有效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尤其当学生发现那些成功者的能力与自己相似时,效果尤为明显。这也要求教师在树立榜样时,要注意这名榜样与学生要有较多的一致性,让学生在比较中间接获得成功的经验。譬如,某一位同学在课后的努力后,能够较为出色的完成某一曲目的演奏,或者出色的举办了一场演奏会,获得某某比赛的奖项,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成绩等等,这些成绩获得的机会,对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均等的,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树立起适合自己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是钢琴育教学的保障。
  (一)培养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情绪。
  由于入学之前,每一个同学的基础程度不同,演奏理念和演奏习惯也都存有差异。面对新的老师,在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自己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或者是与自己的弹琴习惯不一致的情形,由此而产生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适度的焦虑对学生是有促进的,它是自我鞭策的动力之一。但过强的焦虑加上多次失败的体验,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变得无所适从,导致自暴自弃,听天由命,而反过来抑制学生。学生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焦虑的程度是可以调节的。对于钢琴教师来说,尤其应重视对情绪的疏导,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焦虑情绪,用理智战胜感情用事,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激励、鼓舞学生对钢琴学习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士气和持久的热情。
  (二)正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所谓差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人们之间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音乐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个人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天然条件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是个人条件差异的重要方面。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被表扬,稍微一点鼓励,就可以激起他学习的激情;而有的学生则对表扬不屑一顾,非得要老师很严厉的对待才会认真;有的学生一到课堂上就充满着激情,而有的学生则刚好相反……这都是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的缘故。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因此,钢琴教学特别讲求因人施教,教师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四、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是钢琴教育教学的保障。
  (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很多学生是非常喜欢钢琴的,只是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钢琴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过多的受到技能评价的束缚,从而逐渐丧失对钢琴的审美愉悦和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着重通过钢琴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钢琴课程学习的兴趣,消除过分强调技能学习对学生在钢琴课程的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利用合理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调节。
  在钢琴学习中,使学生有明确情感体验的就是测验或考试的结果,考试或测验的结果好与差是学生判断自己对钢琴学习掌握程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困惑的一个重要标准。依据这种状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定期的为某一个同学举办一个“琴房音乐会”,让其它同学来做评委,对这位同学的演奏进行点评。或者是布置一首曲目,在规定时间内,看看哪位同学演奏的更为出色。对于在抽查或在考试中成绩好或取得进步的同学要表扬,希望他们继续保持,让成功的同学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也体验自己的学习策略的效能。同时,给予考试结果不理想的同学适当的批评,为了不挫伤他们对钢琴学习的信心,教师对他们批评的程度要轻,除了对于他们不佳的结果表示失望之外,更多的必须对他们进行鼓励。
  五、结语
  对于非智力性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这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措施之一,通过对非智力性因素的分析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用什么态度学习,用什么情感学习,也只有有了明确的态度、积极地情绪、坚韧的意志和充沛的情感,我们的学生才能最终学钢琴这门重要的课程。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钢琴教学的发展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罗俊毅.浅议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南京[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2
  [2]刘希平、唐卫海 ,青少年素质培养手册,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董奇,周勇,陈红兵.白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付佳(1983—),河南郑州人,硕士学历,大学讲师,就职于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
  王梦莹(1982—),河南郑州人,硕士学历,大学讲师,就职于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

浅谈非智力性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