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学生进行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汲取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促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宏观背景下,各地为缓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而创设的一种新型高等学校类型,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校,其基本特征在于是母体高校的品牌与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而成的产物,具有民营机制的活力和母体高校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提携的双重优势。
独立学院诞生在名校的肩膀上,它综合了母体学校的品牌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与普通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省却了需多年奋斗创牌的经历,创校之始就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由于独立学院建校历史短、建设规模和校园面积较小、学校的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基本含义是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一般有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其中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文化体育设施、校标以及校园纪念品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外部层次;制度文化层包括校园内的各种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等;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每一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根本标志,它主要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价值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成才观、治学观等,往往通过校训、校风、学风等表现出来。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做到互相衔接共同促进。
校园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标识,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灵魂和生命的构建与强化,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以及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学校成功的动力源自于校园文化的辐射,学校要走自己的特色,必须创造更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那么,在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结合自身的特点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按“新机制、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一方面在制度、机构设置上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便利,另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兄弟院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不少独立学院在加强校园文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独立学院生源质量略低的事实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在缺乏有力主导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在低层次、被动的状态徘徊,学生主体文化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看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多方困难、面临多重挑战,诸如理论研究的滞后、文化积淀的薄弱、建设资金的匮乏、文化体系的残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处于喜忧参半的局面。本文试结合当前新起的独立学院的特点,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层面,通过加强国学教育的方式,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二、国学教育
“国学”一词,据说是从日本语译过来的,章太炎称之为“国故”。张岱年《国学从学·序》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既然以“国学”来指称中国学术,就意味着“国学”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一个区别于西学、外学的专业术语,而不是一个学科的总称。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法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国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教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通过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使国学中的优良传统和前人的智慧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学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学术创造力。加强国学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国学中的人生智慧,让学生在大学时期就学会临事不乱,成为有主见有决断能力有技能、内外兼修、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完善的道德。
三、加强国学教育,促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独立学院与母体的关系还不同于一般高校与其所建的新校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合并高校各老校区之间的关系,大学新校区可以通过文化移植的方式完成文化构建,合并的大学可以通过文化融合来形成新的校园文化体系。独立学院不能走这样的路,因为,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以及不同大学的合并往往是基于原有大学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独立学院在形成之后依旧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尤其是在独立发展方面无固定模式可以借鉴。一味强调独立学院在文化上对母体的隶属作用往往是基于对管理上的担心。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只有独立学院在文化上有了真正的自主地位,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院自身优势的发挥。因为这种自主优势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内化为学生和教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强大的管理资源,事实证明,如果老师学生老是有一种“不伦不类”或“矮人一等”的边缘化感觉,那必然导致他们归属感的缺失,也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在管理上的阻力也就不可避免。校园文化的自主性建构就是要努力削减这种感觉。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通过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不仅要教授其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要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人活着为什么”,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应建立起怎样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信仰,为自己一生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吾日三省吾身”,《中庸》提出“君子慎其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国学经典著作对上述问题的精辟回答。
针对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理论研究的滞后、文化积淀的薄弱、文化体系的残缺等问题,我们认为通过研究学习传统文化,可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资源,服务于新时代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演化,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校园文化应以此为土壤,扎根并成长于此。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中,我们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它们时代先进的理念,以此创建先进、人本、优秀的校园文化。如儒家文化中,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倡导的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以“求善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建立的崇高的道德观念;加之其倡导的人文关怀、推崇亲情、诚信、创新、求变思想都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追求和建立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具精神穿透力和意识扩张力的特性,也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校园文化能更好更快地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
四、加强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国学教育方向不是搞复古,而是深入研究国学经典的内涵。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学校对国学教育的提倡,是国学复兴的一次机会,但这里所说的复兴绝不是国学的复起,更不是复古,只是在于唤起人们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重新找回尚礼仪、知荣辱的道德观,形成既体现传统,又具备时代特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迷信观念和封建思想,要绝对摈弃,这需要传授者在讲授之前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不去理解,就谈不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提炼办学理念,制定特色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精华的高度浓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好的校训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校训的制定和建设,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既应是独特的,还应能经得住历史考验。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校训的制定既要体现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又要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但一定要经过策略的思考,要对办学理念进行提炼和总结,不能令校训成了词语的堆砌。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三)精心设置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以国学经典语句为校园景观命名,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高雅的文化陶冶其心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仁爱、孝悌、宽恕、诚信、礼让、刚直不阿、自强、厚德等思想精华渗透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践行者。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整体布局力求突出传统特色,巧建校大门,校园大门是校园文化重要特征的体现,在校学生进进出出无不受到学校大门的文化内涵的影响;在学校走廊等各处铭刻优美的传统励志名篇,宣传历史名人的谆谆教诲。将传统文化的深沉而含蓄的魅力融入现代校园生活中,建筑具有民族气息,充满民族活力的校园文化。一个优秀的学校,其校容、校貌透露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不仅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像一位沉默风范的老师深刻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四)全面开展具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学生社团举办国学文化节,以国学国粹、格言警句为内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活动内涵、形式。如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国学知识竞赛、读国学经典有感、书法比赛、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活动,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它内聚人心,外展形象,为一所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兴的独立学院在进行规模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所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必将是长期的过程,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建设富有特色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才能实现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秋芳,俞婷婷.创新:独立学院的核心校园文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8(2):41-42
[2]杨智勇,凌爱群.共享中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115-117
[3]段秀子.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现状研究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6):26-32
[4]李鸿浩.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09(3):40-42
[5]蔡耀得.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6(6):94-95
[6]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0-12
[7]况晓慢,司学红.开展国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8-69
[8]鲍琳.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2):15-17
作者简介:刘志仲(1980—),男,助教,汉族,中共党员;2007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毕业至今就职于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系专职辅导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及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