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37

  

影响铁凝笔下女性人物的因素探析

◇ 姚舒扬 易若冰

  [摘要]铁凝笔下的女性人物,是铁凝的代表,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影响铁凝笔下女性人物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家庭环境,文学之师,个人经历三方面。正是因为铁凝拥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经历等因素,才使得如此众多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得以诞生。
  [关键词]铁凝;女性人物;家庭环境;文学之师;个人经历
  
  引言铁凝的场景描写,亦农村亦城市。她的主人公,亦可以是男性亦可以是女性;她的风格,亦批判亦赞扬……。但其笔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她们或纯真质朴,或工于心计,或天真烂漫,或隐忍沉默。笔者认为可以从家庭环境、文学之师和生活经历三部分探讨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因。针对一个人而言,性格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的原因。一为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然而对于作家而言,还包括重要人物的影响即文学上的导师。二为内在因素,即个人主动经历到的人和事。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直接因素
  关于情操。铁凝的家庭是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铁扬是一名画家,母亲是一名声乐教授。潜移默化似的艺术熏陶,对她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比如在《第十二夜》中,“我”这个女性人物,便是直接以画家的身份出现。首先就能够说明画家父亲对她在绘画方面的影响。作家绝不会描写他所不熟悉的事物。其次,对于绘画来说,铁凝能够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分析作品中每幅画的内涵,也就有了小说中“我”对那枚硬币所阐发出的深层含义,可见铁凝对画有着非常准确形象的理解。最后,铁凝在这篇小说中以画为线索,贯穿于女性人物发生的事件之中,衬托了女性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细腻准确。这些都足以证明家庭环境对她及其笔下女性人物的重大影响。
  另外,这种对画的高超鉴赏能力,也表现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上。《大浴女》名称的由来,就是来自法国绘画家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同名绘画作品。铁凝深刻体会到了“世间万物的大谐和”,发现女人与森林合一的完美,“她们广大,深奥,同时呈现出安定感和永恒性”。[1]铁凝也就是从这幅画中,获取了写作女主人公尹小跳的灵感。此外,画家父亲对于铁凝的写作影响隐匿在女性形象的外貌描写上。绘画是注重细节的工作,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比如在《永远有多远》中,对于女性人物西单小六的外貌描写“她的土豆皮色的皮肤光润细腻,散发出一种新鲜锯末的暖洋洋的清甜;她的略微潮湿的大眼睛总是半眯着,似乎是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又仿佛故意要用长长的睫毛遮住那火热的黑眼珠。……”[2]铁凝在女性人物描写过程中,对于颜色准确的把握,以及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是在父亲给予的绘画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添加了文学色彩。
  关于人物的原型。铁凝常以家庭成员作为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就是铁凝的妹妹。铁凝的妹妹首次在作品中出现是在其处女作《会飞的镰刀》中 。同样地,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有一个可爱而又活泼的女主人公“安然”。“一些评论文章说,这个安然就是铁凝以自己的妹妹为模型塑造的,铁凝对这样的说法并不否认。”[3]在《铁凝影记》中,铁凝为妹妹儿时的一张照片作说明时,这样写道“我们俩刚见面,她头上沾着妈妈们集体宿舍草铺上的草籽,跟北京外婆这个四合院显得很不协调。”[4]而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安静见到安然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的:“她穿着一身辨不出颜色的棉衣,穿着一双紧挤着脚的单鞋,焦黄的头发上沾着干校草铺上的草籽儿……”[5]由此,家庭成员在铁凝创作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间接因素
  关于思想。铁凝家庭的民主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没有禁忌和约束,铁凝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自由的成长。进一步体现在铁凝笔下的女性人物身上,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批判性和开放性。比如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那个率真的安然,敢于在一个思想保守的年代穿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不顾及学校的规定和世俗的眼光。如此的率性,安排在这个时代本不该有如此特性的女性人物身上,足见铁凝的开放性。
  二、文学之师的影响
  铁凝的导师很多,所认识的文学前辈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位莫过于徐光耀和孙犁。
  铁凝曾这样描述“我想说,徐光耀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他在那个鄙弃文化的时代里对我的写作可能性的果断肯定和直接指导,使我敢于把写小说设计成自己的重要生活理想;而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在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6]铁凝也曾说过,她从小就熟读孙犁老师的作品,甚至可以背诵,如此的精神可以堪比“追星族”。
  孙犁老师有一支善写农村生活的笔。这支笔描绘的是一幅彩色的画面,没有鲁迅的格外深沉凝重,没有赵树理的特别朴素通俗,而是不断在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一种淡淡的浪漫气质从他的笔下流露。不难发现,孙犁老师着意于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而铁凝也有一支擅长描写女性的笔,这只笔一旦触及农村,便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孙犁老师也对铁凝说“你写农村最合适,你的才力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写到那些女孩子们,你的高尚的纯洁的想象,便如同加上翅膀一样,能往更高处、更远处飞翔。”[7]由此,孙犁老师对铁凝创作的影响,也就集中到了两点——农村和女性。
  论及孙犁老师对于农村的环境描写,可以说他是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将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8]而铁凝对于农村环境的描写同样清新。在《麦秸垛》一篇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当初,那麦秸垛从喧嚣的地面勃然而起,挺挺地戳在麦场上。垛顶被黄泥压匀,显出柔和的弧线,似一朵硕大的蘑菇;垛檐扇出来,碎麦秸在檐边耀眼地参差着,仿佛一轮拥戴着它的光环。后来,过了些年。春天、夏天、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那麦秸垛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依然挺拔。四季的太阳晒熟四季的生命,麦秸垛晒着太阳,颜色失却着跳跃。”[9]没有涉及人物,但是通读完全篇,却能发现这段关于麦秸垛的描述,暗示着女性人物杨青和沈小凤的命运。无论杨青还是沈小凤都难逃“失却颜色”的命运,或许是因为她们的性格太像这里的麦秸垛,坚韧却不懂得变通,以一种姿态固执的挺拔着,以一种姿态走完她们的一生。铁凝同样将环境与女性人物的性格做了很好的结合。
  因此,如果只是相比孙犁老师与铁凝之间对于环境的描写,可以在铁凝的作品中找到孙犁老师创作女性人物的影子。
  针对女性而言,孙犁老师和铁凝,异于他人、长于他人的是对女性人物清新、柔美的刻画。 那种刻画的细腻、生动,使得这些女性人物仿若真实存在一般。一举一动,一起一坐,一言一行,描写出来的女性人物没有刻意做作的感觉,是一种怀有浪漫的描写。铁凝曾经说过,从孙犁老师那里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浪漫气质”。所谓的浪漫主义气质是指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一种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而当这种更多属于女性人物的浪漫主义气质,真正回到女性身上时,便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三、个人经历的影响
  在铁凝的生活经历中,知青生活无疑是影响铁凝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铁凝在1975年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张岳村插队,在那里她经历了四年的农村生活。“她以作家的身份进入农村,感受新的生活,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掌握了生活才能成为作家。”[10]一方面,铁凝将她对农村的热爱传递给笔下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她将在农村所接触的女性的美好性情,给予了笔下的女性人物。
  铁凝对农村的生活是无比热爱的。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铁凝全身心地融入农村生活之中,而且她将这种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大影响了女性人物的创作。在其创作的女性人物中可以找到18岁的铁凝的影子,如同《麦秸垛》中的杨青:“那时候她故意不戴草帽,让太阳把脸晒黑。那时候她故意叫手上多打几个水泡……”[11]这种晒黑自己、磨出水泡的倔强,就是当年铁凝的缩影。里面包含了一个女孩要融入农村生活的坚定,这种坚定唯有来自真正的爱,才可能如此坚决。
  铁凝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对农村生活的依恋上,而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寄托了她的依恋。在1975年的七月,铁凝被准许回家,返回农村后,铁凝在日记的最后写道“张岳,你的女儿终于回来了”。[12]这种“回归”似的信念传递给了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乔叶叶。她是一个知青但又让人嗅不到知青的气息,更多的是一种专属于乡村的气质——天真自然。曾经的乔叶叶在乡村环境中迷茫的生活着,但是最后她爱上了这里,并最终放弃了繁华的都市,选择在农村扎根。这种对农村的爱是真挚的,是铁凝对农村生活依恋的展现。
  另外,铁凝曾说过“到那儿去,接触到的也就是十七八岁、二十岁左右的乡村女孩子,从城市里来到乡村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我觉得首先是这些女孩子接纳了我们,同龄的乡村的女孩子她们接纳了我。”[13]在四年知青生活中,铁凝不断地了解她们,熟知她们,并开始以她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发现了她们的美好性情。
  这些美好性情包括她们的天真、纯朴和直率。在铁凝的作品《哦,香雪》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中那一群天真的女孩子们。作品中,就在火车停靠在台儿沟的那一分钟里,姑娘们在站台上嬉笑,只为了引起车上人的注意。这种让人看得出来的“企图”,尽显了她们的单纯。
  另外,在《哦,香雪》中,女主人公香雪用一筐鸡蛋仅仅换了一个铅笔盒。没有人会说香雪很傻,反而会被她那种纯朴深深地打动……品读完香雪,似乎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都干净了,也都安静了。
  这些美好的性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善良”。在知青生活中,铁凝因为劳动打了十二个血泡,看到那些血泡“我的一个名叫素英的农村女友捧着我的手哭了起来”。[14]于是,那些乡村女孩的善良深深地印在了铁凝的心中。化成了文章中温柔善良的女性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中的女性形象白大省。“……白大省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放映一部名叫《卖花姑娘》的朝鲜电影,这部电影使每一座电影院都在抽泣。我和白大省看《卖花姑娘》时也哭了,只是我不如她哭得那么专注……”[15]白大省融入了电影之中,也让所有人融入了她善良的情感之中。白大省就是素英的善良的化身。可见,铁凝笔下女性人物的性情,与她在知青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那些女孩儿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释:
  [1]铁凝:《像剪纸一样美艳明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68页。
  [2]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页。
  [3]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月第一版,第55页。
  [4]铁凝:《铁凝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5]铁凝:《告别伊咪》,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31页。
  [6]选自《人民文学》2002年第11期
  [7]选自《人民文学》2002年第11期
  [8]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403页。
  [9]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46页。
  [10]贺绍俊著:《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7页。
  [11]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47页。
  [12]铁凝:《河之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63页。
  [13]贺绍俊著:《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44页。
  [14]铁凝:《河之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61页。
  [15]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页。
  
  参考文献:
   铁凝:《无雨之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铁凝:《大浴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铁凝:《玫瑰门》,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铁凝:《告别伊咪》,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铁凝:《永远有多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铁凝:《巧克力手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铁凝:《夜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铁凝:《河之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孙犁:《孙犁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姚舒扬(1989—),女,浙江宁波,汉,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易若冰(1988—),女,湖北黄冈,汉,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影响铁凝笔下女性人物的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