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47

  

浅论教师在学生心智形成中的导向作用

◇ 魏连勇 罗明珍

  [摘要]学生心智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教育、心理和社会机制。本文从教育思想和思想教育的双层面入手,着重从感恩心态、性情塑造、世界观的培养、学习方法、个性成长等五个方面,浅谈在校期间教师对学生心智形成的导向作用,尽管它实施起来可能很困难,然而却是一种长效机制。
  [关键词]引导;感恩;道德;尊严;世界观;个性成长
  
  人的一生最应该感谢两类人,第一类人是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且把我们养大成人;第二类人便是老师们。真正使我们转变命运,活出精彩的,却是老师。倘若不然,一个蒙昧的自然人只会是人世间一介匆匆过客,闲时可能望望长天愣愣地想一会儿,而不会体味到现在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了。正是老师,是求知丰富了我们每个人的性情、品格和思想。本文着重从以下几点探讨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主动引导在学生心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应是敬业者和谦谨之人,而感恩是敬业的前因,谦谨与二者存在因果互动。
  自古有训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同时以辨证的目光来看,我们认为学生(家长)又是老师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首先是一个敬业者和谦谨之人。敬业精神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对得起一日三餐和每月二百八或两万八的工资,更是不误人子弟,和所起的示范作用,以及给予学生的言传身教。这种所言传身教的,不仅是敬业的精神、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处世的准则,每个人都务必认识到,其服务对象永远都是其衣食父母。感恩是一种情结,感恩于人必得回馈于民,回馈于民才得实现自身价值,但在如今这个物欲充斥的社会里,感恩之心却日显匮乏,然而感恩终究是敬业的前因,所以从这一层面而言,敬业者是一种资源,是一个集体和一方社会的资源,而敬业之师者,正是发掘这一资源的先锋。
  二、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适应周遭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独立的自我、独立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只是随风飘零的浮萍,那么他注定改善不了气候,还有漂入被污染的水域而死去的危险。只有根深的乔木才得以玉树临风,才能改善社会气候,而群集的乔木便是参天的森林,更能敌退千里风沙,变荒漠为绿洲。
  引导学生还体现在将道德、理性、审美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信念,培养他们志存高远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人生有艳阳高照之日,但也难免会有雨打西窗之时,每当落魄潦倒,只有这样的精神动力,才得以支撑他们走过风风雨雨,给理想和信念找一个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有所归属,再当他们回首那些坎坷经历时,必将发现,这样的经历才是其一生真正值得炫耀的财富,也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良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是你的敌人使你变得强大,故然委屈教育、挫折教育也是学生心智形成中的必修课,但它不是课堂说教,更不是思维训练,而是激流浣沙、浊流沉石般的投入其中,哪怕被打磨得光滑圆润,也彰显另一类性情的华彩。
  道德、理性、审美自然深发出做人的尊严,而尊严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最大本钱。
  道德本是弱者的护身符、强者的紧箍咒,但对于高度发达的物质群——人类社会而言,道德又不仅是一种取向和境界,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不可想象一个完全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哪怕它被公认为彻底法制。携手道德从而面对某些人背弃道德,我们才有了坚定信念、肩负尊严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敌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才能走得出方方面面的困惑,最终赢得满堂彩。支撑躯体的是饭,支撑意志的是信念,支撑人格的是尊严。作为老师,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还要把基本的道德规范明确下来、落实出来,因为对于中小学生,其是非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只有待日后用他们的理性和审美准则去作出正确的分析、甄别和取舍,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而在前期,空白的心灵一旦被错误的意识占居,可能终生都难以扭转。老师的导向作用,就是防范这种错误的意识于未然,而审慎的目光和公正的立场是切实的防范手段。谨需注意,这里提到的“公正”不是中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还原大义的责任和义务。旁言归正,社会上的富二代,几乎成为了问题青少年的代名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明晰尊严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品质,确切地说,就是他们的尊严根本没有机会面临考验。
  三、作为教师,无论从文从理,都应将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价值观等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滋润学生那懵懂的心田。
  世界观是统领,是其它一切观念的先导,是人的意识和行为的根本制式和出发点,世界观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方法论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原、物质的本性的认识和基本观念,有唯物的与唯心的之别。我本人是从理的,但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就在我周围众多的高层次理科生中,却有相当的唯心主义者,甚至他们的专业功课学得相当优秀。在知识技巧上聪明,到了思想层面上却犯混,确实令人感到痛惜。世界观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心理机制,但它远高于心理学,是理性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处于人类心智的最上层,而唯物之于唯心的区别,说到底就是两种看世界的态度的不同。哲学不但是智慧的学问,还是态度的学问。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总有历史性,总要被后人超越,而一旦态度错了,就是心智的指向错了,相应的方法、见解乃至行为模式都会顿失依托,最终幻化为海市蜃楼的光与影,蛮荒了心灵而背弃文明,不能积淀成进步的阶梯给后人,悲然!然而,由于在哲学中有着“是非”定论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绝多都是“好”与“坏”的比较,因之,本人于此亦无意棒杀唯心主义,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却可从中窥视一斑。小智智于技,中智智于理,大智智于思想。作为教师,其义务就是无论在授予学生一技之长还是培养他们全面进步的同时,从思想的深广度上借其一双慧眼,使其能够摒弃感性的魅惑而看穿假象,拨云见日。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没有大脑,眼睛是最坏的见证者。”于客观的是非真假的判断上是如此,于思想的深浅狭广的收放上又何尝不是。只有端正了态度才有敏锐的思想,而敏锐深邃的思想亦能反馈给态度,校于无形。这又是一对因果互动,在互动中却能够渐行渐远。教师将这些深层的特质内化给中小学生固然有相当的难度,但我认为,教师本身具备或力争探求这样的特质却是必要的,也才能更好地导向于学生。
  四、既然谈教育,就不可回避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认为,作为教师,教书是天分,但教是为了不教。
  假若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离开了老师后变得平庸无比,那将是老师最大的失败。老师应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融贯于知识的讲解中,一道题(question)有一道题的收获,一个问题(problem)有一个问题的长进。
  更进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建立并发展一套对其自身而言普适而长效的方法,要比三番五次地讲解某几类问题奏效得多,因为它真正调动了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哪怕这种方法看起来较“笨”。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身的积极因素发挥到最大。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学,自学才是创新的起点。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于无疑处置疑,于平淡中见奇,于平静中见波澜。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就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教训,每当我感觉一门课的学习无疑可问时,却常常危机四伏。而要突出这种危机重围却是困难的,因为它通常是漫山遍野,相对之下,踏踏实实地重新走过来算是一种“好”的办法,别无捷径。
  五、最后,就是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扶植学生的个性成长,而不必强求他们的所思所行总要被周围人轻而易举地理解。
  理性批判主义哲学家尼采说过,如果一个人总能被其他人所完全理解,那么他的存在便是多余的了。不无道理。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会走得太远。一种先进和意义深远的方法、理论、思想,刚一提出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先锋的真理,永远都归属于孤独的人,因为孤独着思想便自由了,它可以穿越风尘看历史,穿越红尘看聚散,穿越星辰看长空,而非喧嚣者所能为。“……其实,孤独有一种宁静的美、寂寞的纯粹。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真正的领略,愉悦的享受那份宁静……对艺术来讲,真正的艺术都是孤独的产物,潜心于孤独的创造,是一种高贵的天赋。孤独是一支天籁,以圣洁的音乐净化人的灵魂。你觉得自己在升华,与宇宙融为一体。外面的世界再喧嚣,你总能超然的保持独立……”[1]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孤独,并非心理学上所指的病态的自闭症,而是指思想上的高处不胜寒。思想无疆,思想无僵,在这两点上,无论教师、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怀着宽容的态度,给人以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思考、试错和纠偏中获得成长和成熟,而个性也在思考中得以丰满和理性化。思想上的个性是最为本质和最稳健的个性,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二者相比较,我们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它是区别“张三”之于“李四”的关键所在,况且前者欠缺,有环境、有客观条件逼迫着给补上,而后者欠缺就未必了,甚至不为人知,这是何等的危险。一旦环境变得复杂,他们便会迷失自我,甚至闹出“和尚还在,我不见了”[2]的笑剧。然而,“……一个人要拥有独特是多么艰难。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仅需要知识、素质,更需要战胜被视作异类的勇气。何况时光无情,多少曾经惊世骇俗的独特都被时间冲刷成平平常常。独特实际上是对平常的突破,意味着一种求新的生命力。而唯有打破常规,才能求取发展;唯有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因此,独特愈显其珍贵和必需。因此,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些敢于坚持独特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3]老师扶植学生的个性成长,就是要切记我们每个人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应是独一无二的主体,抓住了独一无二性,便是抓住了对人的个性的本质认识。拓而广之,对于社会,对于人格,对于知识,对于技能的认知,这其实也都是一样的。
  综上可见,教师在学生心智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并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是一项长期长效工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人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培养人也必先培养自己,教师对自身的塑造是对学生进行性情塑造和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具备了自身的质朴品格,才能更好地将其导向于学生。
  
  参考文献:
  [1][3]陈思.夜空短语[M].郑州:河南信息广播电台,2004.
  [2]阎恒宝.历代笑话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26-28.
  
  作者简介:魏连勇(1974—),男,河南南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分几何。
  罗明珍(1985—),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分几何。

浅论教师在学生心智形成中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