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05

[ 郭跃伟 文选 ]   

我读《生成教学》有感

◇ 郭跃伟

  [摘要]“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新课程探索系列《生成教学》这本书就是促使我转变旧观念、旧做法,树立新观念、新行为的一本既富含理论又充满例证比较通俗易懂的书。究竟什么是生成教学,与传统的预成教学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在我看来,生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体现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关键词]生成;教学;共建;生命;课堂
  
  石家庄市教科所政治教研组的李岚老师是我非常佩服非常尊重的一位教研员,去年12月份我作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课,有幸得到了李老师的评价与指导,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评价是八个字“预设有余,生成不足”。在这一节课上,我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氛围民主而和谐,李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但非常遗憾的是课堂发言生成了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被老师忽略了,造成了最大的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这一课结束了,课上生成的资源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是感觉最可惜的,年轻教师在驾驭课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李岚老师的指导可谓发人深省,字字珠玑,句句饱含着对年轻教师的期望与深情。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半年多,但李老师评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评价始终在脑海里盘旋。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生成,课堂上应该有怎样的生成?恰逢今年高一年级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学校领导购进了新课程探索系列丛书,要求每位教师选出一本研读,正不知选哪一本好的时候,《生成教学》跃入了我的眼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本,开始与“生成”的对话。
  “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新课程探索系列《生成教学》这本书就是促使我转变旧观念、旧做法,树立新观念、新行为的一本既富含理论又充满例证比较通俗易懂的书。究竟什么是生成教学,与传统的预成教学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生成”或者说“动态生成”,是伴随着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逐渐被大家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部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预成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学设计上。借用意大利瑞吉欧老师的比喻,生成教学像一个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预成教学则像一列按照精确的时刻表行驶的火车。生成教学没有精密的设计,只有一个粗略的框架,教师准备时的功夫下在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的假设上,教师必须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以便因势利导,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预成教学往往对教学作过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与预设情况不一致,教师则运用自己的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执行。生成教学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预成教学对待教学的态度相对封闭,重视学生的集中思维。其次,从教学内容看,预成教学的内容相对固定,生成教学的内容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灵活性。再次,从教师、学生的地位来看,在预成教学中,教师可能是教学的设计者兼实施者,或仅仅是个实施者,学生参与的只是预先设计的方案的展开过程。在生成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设计,教师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问题和困惑,支持引导他们去研究,探索,和他们一齐探究,这是一个师生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因此,生成教学被称为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学。最后,每一种教学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预成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目的性较强,教师相对容易把握,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可能不那么吻合,容易造成“走过场”,“有教无学”的情况,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人才,同时对教师的潜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其专业成长。生成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实施的困难,因为它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含其他许多方面。
  在我看来,生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体现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生成教学的具体表现。高一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下册书《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课前我在了解学生的学情时,发现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熟悉,原因是初中的政治课上学过这方面的法律知识,这样看来,了解这一课的基本知识不是重点,重点应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你所经历的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或者保护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于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精彩的发言,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精彩。这些发言便是教学中生成的资源。举几个例子:5班的齐鸿飞同学讲述了她和母亲买苹果的经历,外表光洁红艳标签规整价格不菲的苹果内部却被虫子咬坏,更气人的是标签正好贴在虫子咬过的地方,蒙蔽了消费者的眼睛,感到自己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遭到了侵犯,这个卖水果的商贩特别不诚实。齐鸿飞的讲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一致声讨水果商。这时我不动声色,把消费者的权利写在左列,把“诚实信用”写在了右列,然后我开始因势利导:我们都认为,水果商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是不诚信的,即他没有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思维敏捷的学生已经喊出来了,其他同学紧随着也恍然明白了,市场交易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定是没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只有坚持市场交易原则,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见,市场交易原则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学们纷纷点头,那么,市场交易原则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如何对应的呢?学生的思维又开始活跃起来……
  22班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仍然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发言的环节,有个同学起先并没有站起来发言,而是跟自己的同桌说得挺激动,当我捕捉到这一信息时,马上就请他(杜岱峰)为全班同学讲一讲。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他去石家庄福兴阁买衣服,售货员错装了一条女式裤子给他,发现后立即找到那家店铺调换,结果售货员不仅不认账,反而开口大骂,驱赶他离开,最后问题也没能妥善解决,白白损失了几十块钱,感觉到自己的安全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权都受到了侵犯。这是多么现实多么生动的一个例子啊!同学们义愤填膺,我们作为消费者不能就这么认了,找一个说理的地方,坚决为自己讨回公道,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烈,可是,消费者应该怎样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哪些途径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正确途径?这样,我借助这个“势”,顺理成章地导入了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同学们继续保持了学习的热情。
   还有一次是学习哲学第一课最后一框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落实思想教育时讲到了这样的内容: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于第一课来说,就是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对于这样的内容,有同学动起了脑筋提出了疑问:既然坚持无神论,那国家为什么允许宗教的存在,还拨款支持宗教事业的发展?这与现实不是矛盾的吗?在我上课的班中,不止一个同学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令我有些吃惊,因为超出了我的预料,同时我感到欣慰,这说明提问的同学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不是死学知识,而是在思考中前进,在矛盾冲突中前进。对于提出问题的同学,我及时地给予了鼓励与表扬,并给他们指出了解答问题的方向,真的希望课堂中多一些这样的生成,多一些创新的萌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韩立福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著,岳麓书社,2005年第1版
  [3]《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课程与教学论》,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作者简介:郭跃伟(1979—),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市,单位:河北省鹿泉市第一中学,方向:教育教学。

我读《生成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