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70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 董 娜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习语承载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 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习语恰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炼的方式之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工具;习语;民族色彩;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史宗教信仰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攒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英汉习语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习语(idioms) 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由于习语多是根据习用而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语义不能够通过各组成单词的意义推断出来。而且,习语是具有完整而独特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其语法结构不可随意改变。
  习语承载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习语恰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炼的方式之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由所处地理、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关于地理环境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了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自古以来渔业与航海业发达,因此很多习语与水、海、航行等有关, 比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好风快扬帆);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要沉大船)。而中国是个内陆国家,主要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很多习语与土地、农耕有关,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挥金如土等。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气候的差异,英汉习语中许多相同的概念却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地处亚热带,东风吹起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带来生机和希望。唐德宗诗云:“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因此,东风在汉语中是和煦温暖的,象征着蓬勃向上。而“西风”则象征着萧瑟的秋风,“古道西风瘦马”,带来的是秋的凄凉和落寞。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西风是从大西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风,它在英语中的含义有点像汉语中的东风。诗人雪莱就曾赋诗《西风颂》,讴歌带来希望、创造新世界的西风。有些谚语,比如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等也显示了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和“西风”的不同内涵。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比如,西方人习惯将狗当作朋友,对狗的感情不亚于对人的感情,常用狗来指代人,说某人幸运时就说他是个lucky dog,说人总有出头之日时就说Everydog has his day。然而,在中国的习俗中,狗是比人低一等的动物,其出现在习语中的形象多半是令人厌恶的,许多成语,如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都是贬义词,至于落水狗、走狗等都是为虎作伥的帮凶形象。又比如,在汉语习俗中“虎”代表着百兽之王,因此汉语习语中常用老虎来指代王者和权利,如“狐假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虎”也用来比喻勇猛威武,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用狮子(lion)来象征“权利”和“勇猛”,如lion heart,bold as a lion,majestic as a lion等习语。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语中对应语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狮子)。因此,英汉不同的风俗习惯让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让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拥有不同的喻体。
  (三)历史文化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习语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成,代表着不同民族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例如,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 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而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者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汉语中的“破釜沉舟”源于历史上项羽与秦军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代表灾难、祸害)。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根据Caesar建立罗马帝国的故事,产生了:appeal to Caesar (诉诸最高权力机关) 、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 (凡事各有所属) 等习语。历史文化的差异让每个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习语,而了解这些不同的历史对理解英汉习语至关重要。
  (四)宗教信仰差异
  汉语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深,因此汉语中很多的习语来源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记录了大量的习语,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除了儒家文化外,影响中国行为道德观最深的是佛教文化,形成许多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英语中有许多习语来自于《圣经》以及宗教仪式、宗教习俗,如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forbidden fruit (禁果)”,“to cross ones’ fingers (祈祷上帝保佑)”等;还有一些习语与地狱、魔鬼等有关,如“hell freezes over (绝无可能)”,“talk of the devil (说到谁,谁就到)”等。
  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词组或短句,彰显着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透过习语,我们不仅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同时能够了解文化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所了解,才能学好语言,用好语言,使语言真正成为能传神达意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Fellbaum,Christiane,ed.Idioms and Collocations:Corpus-based Linguistic and Lexicographic studies.New York:Continuum, 200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施正信, 王春菁, 张健钟编著。汉英成语词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语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董娜,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