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19

[ 狄宁玉 文选 ]   

试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 狄宁玉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室角色要相应的转换,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由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咨询者
  [关键词]新课程;新思考;新角色
  
  纵观历史,教师角色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过程。教师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最大变化应是角色的变化,从传授者、权威者、控制者转换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导航者,甚至是学习伙伴。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学校生活中,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寄予的多种期望。
  作为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德国教育家斯多奥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在信息瞬变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不再是学生社会化的唯一指导老师。学生在各种媒体如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中获得的知识,甚至远远超出教师在课堂中所教的范围。因此,教师“教什么”的功能应逐步向“如何教”的功能转化。“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怎样找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
  1、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变引导学生“会学”,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性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去探究,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例如在上“保护环境”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在“整脏治乱”中学校环境的新变化、学生行为的新变化,并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体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激情,积极搜集身边事,并上网查询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办出了一份份精美而富有内涵的手抄报。
  3、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学生的学决定老师的教,应基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出发。读了“左手与右手”的课案很受启发,课案中讲到:“一个学习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想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他的时候,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的。’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会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的开朗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作为教师应接纳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给予支持,用赞美去教育。
  4、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探索规律,能够主动的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活动,在探究中通过师生的互动,达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在处理问题上老师又可能会犯错误。例如:主观、武断导致判断错误,误解学生,这时我们应该主动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样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走近生活,做有责任感的公民,在上九年级思品课“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一课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到我选择、我承担,我承担,我无悔。
  二、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有人称师生关系为“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这一关系将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而不再处于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中心位置。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高度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亲切“对话”,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一位更加机敏的倾听者,不再是板着脸孔说教的政治课,让学生从讨厌政治课转变为热爱思品课、热爱思品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到“吾爱吾师”。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权威者”,“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的角色。
  三、由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咨询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的出现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高校休学学生中40%是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当学生有了心理或生理上的疑惑或困难时,他们通常不会回家告诉家长,而 愿意找自己信赖的老师进行咨询,因此作为思品老师,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责无旁贷。要成为咨询者,首先必须让学生信赖你、亲近你,我们才能为学生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苦闷,这与前面所说平等对话紧密联系在一起,平等才能成为伙伴,平等才能近人,可亲可信赖才能做好咨询者。
  要做好心理咨询者,这就要求我们思品老师应该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中,做学生苦恼的倾听者,并为他们提供一定措施缓解压力,予以情感支持。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当前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发展观、教学观,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孙宝林.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2]傅树京.教师发展学校:理念及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3]郑润凡,刘韵秋. 刍议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 2002,(11) .
  [4] 唐海海. 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础教育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 2001,(09) .
  [5]李建平.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 2002,(01) .
  [6]李永平. 新课程理念内化为中学地理教师教育行为的方法与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06 .
  [7]李姝,卢秀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 .
  
  作者简介:狄宁玉(1971—),女,籍贯:贵州关岭,贵州关岭一中任教。

试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