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07

[ 宫淑芝 文选 ]   

发挥大学语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

◇ 宫淑芝

  [摘要]大学语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涵,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用心搜集,充分挖掘,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在作品欣赏之中,利用好大学语文课堂,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想教育;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门文学艺术品的审美教育课, 也是一门特殊的人格及品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在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学作品篇目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涵,教育素材俯拾即是,只要教师用心搜集,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就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贯穿于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条红线,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优秀的古典爱国诗词。如《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篇章,诗歌描写了秦国战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勇敢行动,展示了秦军将士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英勇精神,爱国主义的激情在字句中闪耀。华夏先人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勇气,至今感动着我们的炎黄子孙,同时教育和激励后人,时刻准备着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自己的诗篇中抒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他奉献给后人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国殇》热烈礼赞了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离骚》则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两千多年来,屈原的爱国作品教育、感动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
  现代作家郭沫若、臧克家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贵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优秀作家作品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归属感,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中积累了许多优秀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孝道、尊师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美德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为百行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孝道教育的重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道教育则演变为知根溯源,感恩图报。进入大学,随着独立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生感悟不断加深,更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强对于理解亲情,感恩亲情的引导和培养。
  《郑伯克段于焉》中,庄公平息了弟弟的叛乱之后,对母亲也下了狠心,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庄公很快就后悔了,在大臣颖考叔的策划下,庄公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令“掘地及泉”与母亲“隧而相见”,最后母子和好如初。郑庄公曾经受到过母亲不公正的对待,而他的了不起,恰恰在于在受到母亲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仍然能不计前嫌,发自内心地孝顺母亲。感恩亲情,才能战胜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学会感恩,亲情之花才会更加绚丽多彩。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孝道观念渐渐被淡化。针对孝道缺失的社会现实,教师应将传统道德在教学中加以发扬光大,引导大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体会亲情的真挚永恒。
  第三、人生态度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也悄然走进了校园。面对竞选学生会、评先进、奖学金等诸多问题,期望值过高而未能如愿之事屡见不鲜。古人有言:“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学会以超脱、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的失败与成功。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个人要成功,除了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之外,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更得具备超脱、豁达的胸襟。要增强自己耐挫折的能力。
  在讲解苏轼的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苏轼的坎坷经历认真体味,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乌台诗案”使苏轼身陷囹圄,贬官黄州后,他没有消沉,没有颓唐,而是从苦难中奋起,以一种旷达的态度写出无数感人的诗文。苏轼应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金钱、荣誉、名利等诸多问题做出了答案。通过对文学家心路历程的剖析,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生一世,遭遇挫折是平常事,不妨学习古人的“豁达”,挺起胸膛,坦然承受挫折。只有经受得住挫折的人,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百折不挠地生存下来。
  第四、诚信教育。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诚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德行,更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学校园中的考试作弊,文章造假,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大学语文中诚信教育内容丰富广泛,教师应教育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为人处世要坦诚相待、正直友善,杜绝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第五、宽容教育。
  古人有言:“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学校园中的宿舍矛盾,小团体现象,都是因为不够宽容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会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人。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学会去感受别人遇到困难时期待帮助的心情,要学会去体验别人经历挫折时渴望超越的心态。孔子有言“宽则得众”。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我们不仅要善待自已,也要珍惜他人的爱。做到体谅包容,宽厚待人。善解人意,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在独生子女独霸天下的今天,这样的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第六、珍爱生命教育。
  大学生自杀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珍爱生命的教育刻不容缓。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幸运与挫折。我们强调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材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典型显示出生命的脆弱与有限,我们在感受崇高生命对灵魂震撼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宝贵。如通过巴金、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及他们经历了人生沧桑,体味了世间百味后浓缩的人生隽语,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人生易逝,生命可贵。既然来到世上,每个人都要懂得热爱生命,要乐观和坚强地生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还应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让他们的生命永远生活在希望中。
  大学语文中可供汲取的精华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并进行教育。教师应善于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在作品欣赏之中,潜移默化地把正面的“大道理”传授给学生,让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喜欢接受。
  大学语文不仅承担着本身的基础课功能,更要承担对传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的功能。大学语文中浓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材料。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品中的真善美,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我们要利用好大学语文课堂,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子泉.大学语文(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自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何春玲.简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
  
  注:本文为山东省职成教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06WF019
  
  作者简介:宫淑芝(1964—),女,汉族,山东昌邑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高职教育。

发挥大学语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