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俄狄浦斯情结”引入文学领域,是弗洛伊德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大贡献,然而,他的理论招致的非难几乎和他赢得的赞誉一样多,即使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他的观点也在不断进行新的阐释。拉康从语言学角度重新解说“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文化学派的弗洛姆则借鉴了巴霍芬的理论反驳“恋母说”。而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多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单部文本;二、立足于文本的分析,兼顾“俄狄浦斯情结”文化适用性的考察;三、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论文在介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对批评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评价,期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能更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拉康;弗洛姆;批评实践
弗洛伊德被誉为改变了心理学发展方向的人,他的精神分析学在二十世纪一度成为显学,然而,弗洛伊德理论招致的批评与非议几乎和他所获得的赞誉一样多。“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块基石,而将此情结引入文学领域更被认为是弗洛伊德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同样,这一理论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与驳难,即便是精神分析阵营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本文欲就“俄狄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阵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并就“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作一探讨。
一、“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被反复介绍、阐释。早在1897年,这一术语没有正式提出之前,类似的观点、暗示就在弗洛伊德的信件中出现了。1900年初出版的《释梦》也多处提到俄狄浦斯的故事。在荣格提出“情结”这一概念后,弗洛伊德借用了这一术语,将之运用到俄狄浦斯故事的分析中。一般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一语最早见于弗洛伊德1910年写的《对爱情心理学的贡献》一文,之后,在1913年完成的《图腾与禁忌》、1919年发表的《宗教的起源》、1922年为同名学科作定义的《精神分析》等文献中多次提及。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意义提炼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临床诊断中病人的非理性欲望(如弑父梦、娶母梦)等。弗洛伊德由此得出他的理论假说:杀父娶母的欲望普遍存在于男孩儿的潜意识中。弗洛伊德立足于儿童性心理的发展,指出在性器期(3-6岁),孩子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欲望,在男孩儿身上就表现为“俄狄浦斯情结”:对母亲有种强烈的占有欲,对与母亲同样很亲近的父亲产生敌视、排斥,甚至产生希望父亲消失而自己取而代之的心理。这就是“弑父”的源动机。父亲对孩子而言又是强大的,孩子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压抑自己的欲望,学会认同父亲这一角色,进而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一欲念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被遗忘了。但是,这类模式却以图腾崇拜、乱伦禁忌、文化仪式(如割包皮仪式)等形式进入文化设计中,以改装的形式演绎着人类古老的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图腾是父亲的替代物,图腾崇拜是儿子们对原罪的恐惧及赎罪的表现,由此而来的图腾禁忌正好对应“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方面:一是不准杀害图腾动物;二是不准与同一图腾的女子通婚。这实质上是以图腾禁忌、欲望的压抑来摆脱乱伦的恐惧。所以,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欲望核心,常被译为“恋母情结”,而恨父、弑父则是因为父亲成了“恋母”的障碍。“恋母”是第一层面的,是动因,“弑父”是第二层面的,是手段、途径。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2]这一表述完全体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侧重点。
弗洛伊德以欲望为核心定义“俄狄浦斯情结”,侧重于恋母的一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不少学者认同了这一观点,又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修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拉康一向以“回归弗洛伊德”自居,他在阐释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也在改写弗洛伊德。拉康也很重视俄狄浦斯情结。早在他1938年研究家庭的论文里就已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其时观点与弗洛伊德基本一致。此后,拉康从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获得启发,从1950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俄狄浦斯理论。拉康也强调母亲是幼儿欲望的初始对象。他将俄狄浦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体处于镜像阶段母子间的二元关系中。孩子通过对镜中影像的认同发现完整的自己,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镜像,是一种虚幻的、想象性的认同。在这样一个阶段,孩子希望成为母亲的一切,他把自己认同为弥补母亲缺失的母亲欲望的对象,成为母亲的菲勒斯,与母亲合为一体。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母亲注意力的全部,他仅是母亲的一种延伸或附件。随后进入第二阶段,伴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孩子遭遇了“父亲”,发现“父亲”才是有所缺失的母亲欲望的对象。但这个“父亲”不是现实中的血亲生父,也不是想象中的父亲,而是象征的父亲,是“父亲之名”或说是“父亲的法律”。这种被抽象化的父亲在文化中起着重大作用,正是“父亲之名”使孩子的主体性在象征秩序中得以确立。结果便是第三阶段的到来,压抑了对母亲的欲望,认同于父亲,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父亲之名缺失或被排除,人就不可能正常成长。在这里,父亲成了一种象征,是一种身份,一种立场,一种功能,其作用“就是将法律强加给主体,并调节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欲望,以及介入母子之间想象的二元关系以在二者之间引进一种必需的象征间距”[3]。象征的父亲成为法律的代表,但其话语须经由母亲的确认才具有法律的价值,否则,孩子不会接受父亲的法律。拉康与弗洛伊德一样,都看到了欲望与压抑,在原始压抑实现以后,完成了从自然身份向文化身份的过渡。
无论是弗洛伊德侧重于生物性的阐释,还是拉康从语言角度的重释,俄狄浦斯情结始终立足于“欲望”。撇开精神病人的性幻想与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表现不谈,仅就古希腊神话或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而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侧重于“恋母情结”是有漏洞的,招致的批评也异常猛烈。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弗洛姆借鉴了巴霍芬的研究,从社会历史与宗教、哲学角度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另一类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弗洛姆曾写过论文《俄狄浦斯情结和俄狄浦斯神话》,后来在其著作《被遗忘的语言》中将该论文摘选进来。弗洛姆在介绍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后,立足于《俄狄浦斯王》文本,就恋母情结提出质疑:“在神话故事中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俄狄浦斯迷上伊俄卡斯忒并与她相爱的线索。故事里提供的俄狄浦斯娶伊俄卡斯忒为妻的唯一理由就是,她是和皇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4]俄狄浦斯与伊俄卡斯忒的结合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权力,王后是作为王位的附属品强加给俄狄浦斯的;或者说,王后和王位一样,都是俄狄浦斯除掉斯芬克斯的奖品。随后,弗洛姆将索福克勒斯关于俄狄浦斯家族的三部悲剧《俄狄浦斯王》、《柯洛那的俄狄浦斯王》以及《安蒂冈》(即《安提戈涅》)连起来作为完整的三部曲来研究,得出结论“这三部悲剧的共同主题就是父子间的冲突”[4]。“这个神话故事可以理解为并非代表母子间的乱伦爱恋,而是代表着在父权制家庭中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的象征;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婚姻只是次要的事情,它只是儿子胜利的象征之一,他取代了他父亲的地位,并享受他父亲所拥有的一切特权。”[4]弗洛姆侧重于对父亲权威的抗争,由此又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父系与母系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俄狄浦斯是母系原则的代表,他与父亲的冲突也可理解为“失败的母系社会体制对胜利了的父系体制的攻击”[4]。
弗洛姆在俄狄浦斯故事中侧重于“弑父”——父子冲突,“俄狄浦斯情结”的实质是“权力”核心,是代表血缘关系的母系原则与代表统治关系的父系原则、权威原则之间的冲突。在文学批评领域,父子间的冲突也是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研究成果并不少,但鲜明地把父子冲突作为“俄狄浦斯情结”核心的却不多。本文还是立足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来考察它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
二、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进行跨库检索,“俄狄浦斯情结”出现在题名中的有65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年)有61篇(仅2009年一年就有18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1979-1994)有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篇。而在摘要中出现“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的有196篇,在题名中出现“恋母情结”的有99篇。值得注意的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在中文中还有其他译名,如“奥狄浦斯情结”、“伊底帕斯情结”等,梁实秋还曾译过“儿的婆斯错综”。当然,现今较为普遍的译法都是“俄狄浦斯情结”,但以这几个字来检索,统计中难免会有疏漏,并且有些文本未被录入数据库。统计的目的在于考察“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实践情况,其研究深入到何种地步,是否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价值。而统计的数据确实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多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单部文本;二、立足于文本的分析,兼顾“俄狄浦斯情结”文化适用性的考察;三、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下文就这三方面结合一些实例加以探讨。
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单部文本,这一方面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但文本的选择相对集中,仍侧重于多有公论的作家作品,如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卡夫卡的小说、曹禺的《雷雨》、司汤达、爱伦·坡等,且都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进行述评。以劳伦斯为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题名中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的有45篇,有9篇以劳伦斯为研究对象,其中7篇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或将《儿子与情人》作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图解;或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反驳这一观点;或强调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将其泛化为家庭情结;或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文化环境出发,为母子畸恋寻找原因……凡此种种,均未跳出母子间畸形情感的樊篱,而劳伦斯这位作家也被贴上了“恋母情结”的标签。这类批评文章大多是对“俄狄浦斯情结”不加考察的全盘接受,再用这种理论来套文学作品,满足于追求形似,即使是否定的声音也摆脱不了这一模式,满足于为反驳找证据。总的来说,单个文本的分析只是发现了文本与“俄狄浦斯情结”的联系,而在深度与广度上没能作出多大拓展。当然,在诸多论文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之作。济南大学王卓教授的《阅读·误读·伦理阅读“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达夫诗剧〈农庄苍茫夜〉》[5]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分析达夫基于“世界主义”和黑人女权主义诗学理念对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俄狄浦斯王》的阅读、仿写与再创作。论文以阅读行为为基点,结合弗洛伊德、布鲁姆、米勒等人的理论检视达夫的多维度阅读与多层次阐释,使论文兼具宽广的学术视野与精湛的学术深度。北大刘岩博士的《从“恋母”到“寻父”——论卢梭写作的文化心理逻辑》,立足于卢梭的自传《忏悔录》,却跳出了人物情感与欲望的樊篱,去探寻卢梭的文化心理。他“将卢梭的写作看作是他对母亲形象与父亲形象的双重欲望的‘移置’”(Disp lacement) ,循此梳理呈现在其作品中的看似相互矛盾的各种价值取向的复杂纠葛”[6]。刘岩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拉康的理论也偶有涉及,但浅尝辄止,也许,拉康的理论对他的分析会更有帮助。
也有一些文章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注意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化适用性问题。如赵连元的《中西奥狄浦斯情结之比较》、王溢嘉《古典今看》中的《从薛仁贵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韩冷的《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情结》、李孟潮《“哪咤闹海”与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等。这类研究多侧重于民间文学,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过程既看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又强调了中国色彩。台湾学者王溢嘉先生更是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到了文化适用性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以中国通俗文学中的《薛仁贵征东》与《薛丁山征西》为材料(大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来讨论‘伊底帕斯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适用性问题,兼及它在特殊文化与家庭结构的适用性问题,抛砖引玉,期使国人对‘伊底帕斯情结’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7]王溢嘉先生就薛仁贵父子传奇考察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薛英——薛仁贵——薛丁山——薛刚此一纵线的“父子关系”,其特点为“冲突与死亡”;另一条线索是薛丁山和他的三位妻子窦仙童、陈金定、樊梨花此一横线的“男女关系”,其特点为“女强男弱”,薛丁山的三位妻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母亲的替代作用。王溢嘉先生思考着“伊底帕斯情结”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由文字堆砌而成的虚构人物薛丁山是否真有“伊底帕斯情结”,但他更看重的是人类心灵样貌的“丰富”与“感动”,是借西方理论证明我国古典小说中也有与西方一样,“甚至更深邃的悲剧内涵”。王溢嘉先生的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他在文学文本解析过程中对精神分析理论自然娴熟的运用,无丝毫生搬硬套之嫌疑。更可贵的是,他提出的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他指出了方向,留出了思考的空间。
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学者的论文还是侧重于借绍西方的研究成果,如李丽丹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8],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人类学家对这一情结的质疑与批判。这篇文章具有文献资料方向性的价值。赵山奎的《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9],从主体的确立与异化、欲望的驱力与压抑等方面再审俄狄浦斯情结,分析这一概念里主体与欲望这一永恒的冲突。这类研究展示了学术探讨的多元化倾向,在理论的建构与完善上有一定的介绍与阐释的价值。但是,这类研究成果较少,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俄狄浦斯情结”本来就是一个“舶来”的理论,外国学者研究在前,而我国学者想要在研究上做出点成绩,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了解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难以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对文学批评实践的影响。因为弗洛伊德的作品介绍、翻译过来的较多,所以我们了解的多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在运用精神分析观点解读文学作品时,自然也就言必称弗洛伊德了。
“俄狄浦斯情结”自弗洛伊德提出之始就既有它的独创性又有偏颇之处,正因如此,俄狄浦斯情结才会有所发展。它既成了后来理论批判的靶子,也成了后人前进的基石,这也正显示出其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而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上的建构以及对其在文学批评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问题进一步的探讨,仍是一个有价值与潜力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弗洛伊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君者[A].弗洛伊德论美文选[C].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3]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埃里希·弗罗姆.被遗忘的语言[M]. 郭乙瑶、宋晓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5]王卓.阅读·误读·伦理阅读“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达夫诗剧《农庄苍茫夜》[J],外国文学研究.2009(4).
[6]刘岩. 从“恋母”到“寻父”——论卢梭写作的文化心理逻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
[7]王溢嘉.从薛仁贵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A].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8]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2006(5).
[9]赵山奎.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1).
作者简介:姬莉,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欧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