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当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分析了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对如何搞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
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大部分大学新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在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不利影响,长期积累的压抑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尽快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入分析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做出相应的教育干预以消除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研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常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问卷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用UPI对某高校2009级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有51.2%的大学新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用SCL-90对某高校2006-2009年连续4年的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3个因子的检出率普遍较高。人际敏感因子反映了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明显不自在和消极期待方面的症状;抑郁因子主要反映了情感苦闷、兴趣减退等一些症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存在3种主要心理问题;使用UPI对湖南大学2009级大学新生的测试结果表明,湖南农业大学的6930名大学新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为886人,占所有新生的12.3%,其中女生383人(41%),男生503人(59%)。文献资料法则是通过针对大学新生特有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以及新的大学环境所引发的一系列适应进行分析探讨,比较突出的研究问题是大学校园的适应不良、自我意识的落差感、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由此可以看出,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任务迫在眉睫。
三、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处于心理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承受着学习压力、日常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等多重压力,大学新生成为社会上的心理弱势群体。其诱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环境变化引起的失衡心理
经过高考竞争之后的新生入学后,会突然觉得失去了昔日的奋斗目标。很多中学时候的“尖子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会变成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心理。而一些在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却可以脱颖而出。多样化的评判标准很容易使得这些大学新生感到不适应以至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和自卑。若这种心态得不到及时调整,若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就会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程度变低,缺乏自信心,自卑等不良心态。
(二)经济压力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收入不错的学生一般可以积极地应对各方面的物质需求,也可通过物化手段以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表现的很自信。然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则面临很多困难,心理承受的负负面因素也较大,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为了维护面子,甚至不愿申请贷款或接收社会的帮助,这促长了他们的自卑、自闭心理。
(三)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已成为焦点问题,师兄师姐的就业状况和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大学新生的情绪,使大学新生产生“就业焦虑症,对前途感到茫然。
四、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在新生的入学生活环境上,要构建完善、先进的校园文化。要加快运动场、图书馆、文艺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充实大学新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发挥才能,以丰富的内容愉悦身心,这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克服因人际交往的不熟悉而产生的孤独感、充实他们的生活,从而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根源均在中学或更早的时期。大学新生入学后,学校应通过综合运用心理测查、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涉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还要包括学生的人格特征、智力状况、学习心理、职业能力倾向等等。
(三)创造性的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特点是经济性与高参与性:一次可针对一个团队实施,相对“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面谈,减少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团体辅导还可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的形式、真实的体验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松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5-97.
[2]米舜.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途径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02-104.
[3]于雪琴.加强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J].江苏高教,2008(5):153-154.
作者简介:陈怡兆,河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