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04

[ 田会清 文选 ]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田会清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最终达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本文集中阐述了情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应用,如何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探索性学习。
  [关键词]情境;直观;联想;审美;问题;激励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具体学情,精心准备创设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那么,情境教学该如何落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呢?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切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取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俗话也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可事先准备行道树的图画,在课堂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较为形象地感知和理解内容。《中国石拱桥》一课,则让学生先收集不同年代有关桥的资料。课上,学生的作品通过幻灯显示,学生收集的桥都具有现代化气息。教师则通过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全景,突出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及形式优美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启迪学生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例如在教《七根火柴》时,教师可让学生齐唱《红军不怕远征难》,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入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然后再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教师含着泪花的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学生的心头涌起,许多学生流下了热泪。学生伴随教师的读进入课文情境,课文中无名战士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接着教师再进行感情朗读的导读,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并流露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感情朗读中,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体现了“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感情朗读”的情感审美教育优势,即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感熏陶,强调情感因素的教化作用。七年级上册选文《春》、《济南的冬天》等,都是一些传统佳篇。品味这些名篇是一种艺术享受。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可以强化诵读,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领悟力。如《春》中,所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读到这一段,你心中一定充满愉悦欣喜之情。如让教师分析,只能说五颜六色,鲜艳夺目,多美啊!是啊,是美,但这美之所以打动你,是因为你希望生命的形态也像这样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能一一覆盖吗?只能通过学生的诵读,在诵读中真切体会作者心灵的跃动,捕捉思维的灵感。因为美的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三、创设联想和想象情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对现在没有的事物凭借已知展开推测,形成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叶圣陶认为要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读《阿Q正传》一文,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内在深意。《阿Q正传》中,写举人老爷在革命党进城前,送衣箱到未庄,有这样一句话:“这船从黑魃魃中荡来,乡下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其中对“乡下人睡得熟”的理解就必须联想小说中对未庄及其人员的描写,并联想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反映来充分体察语境,仔细揣摩。又如教读郭沫苦的《天上的街市》一诗,这首诗运用了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并进一步想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街市”“陈列”着一些“物品”,牛郎织女可横跨“不甚宽广”的“浅浅的天河”自由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充分领悟作品的意境与内涵。在对作品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还应该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与本诗中牛郎织女的形象进行对照,才能领悟作者在诗中所寄托的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理想。再如学了《卖炭翁》后,或让学生扣住文中“心忧炭贱愿天寒”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两句,通过想象,加上自己的话,写出卖炭翁在烧炭和炭被抢时的心情;或让学生写《卖炭翁》后记,续写以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或让学生想象卖炭翁是怎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儿。经常像这样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具体描写,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行动、语言、环境氛围和情节等,学生在再现作品的过程中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如教学《重塑生命》一文中,莎利文老师教导“我”认识了具体事物这一情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⑴莎利文老师来到之前,“我”是什么样的心情?⑵老师来到之后,先跟“我”玩什么游戏?“我”的心情有无变化?“我”是否从痛苦的黑暗中解脱出来?⑶哪个词触发了“我”的心思,唤醒了“我”?“我”的态度有没有改变?⑷莎利文老师教给了“我”什么呢?⑸莎利文老师的教学好在什么地方?这组问题中前三个问题较为简单,可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概括提炼,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步步提高,逐个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又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探讨鲁提辖的性格时,在学生的思维深入不下去时,教师冷不丁故作庄重地说:“我认为鲁提辖是作恶多端的杀人犯!”并结合具体情节来一番强词夺理,最后宣布:“根据其杀人事实,应判死刑,请你为其辨护。”学生立刻据理力争,以致鲁提辖被“无罪释放”。其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的性格自然言在其中。在质疑法的引导下,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
  五、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中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以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在与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让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简介:田会清,桓台县起凤镇起凤中学。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