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进入高职学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学习,几乎都出于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通常自制、自律、自控能力都较差。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学会去接受学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学生,有礼、有理地对学生进行真诚的帮教;用心地从细微处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接受;理解;引导;心理环境
斯科特·派克在其《少有人走的路》前言中提到“人生苦难重重”,该书的中文出版者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我们不要感到恐惧,而应该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1]艰辛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承认既定的现实
在我国,职业教育在“六·五”期间已被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职业院校如今也占据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自主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而进入高职学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学习的学生,他们几乎都是在中考失利后,出于无奈进入高职进行学习。
笔者曾对自己先后担任过班主任的两个不同专业的五年一贯制班级进行过入学后的摸底调查:就“为什么要进入高职学校”这一问题的回答,103人中,只有一人是因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自愿选择就读高职学校;在“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的回答中,103人中,也只有这位学生能给出一些浅显的回答,其它的学生对本专业一无所知。而要求学生对初中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时,103人给出的答案是相同的:成绩较差。
在与家长接触联系,以及和学生个别谈心后,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中,只有极个别学生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导致成绩较差。大部分学生均是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较差、或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和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成绩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学习上害怕困难的学生,意志品质往往比较薄弱;自制、自律、自控能力较差;在生活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在开学不久后的军训中已初露端倪。一些学生上操迟到;一些学生不向教官和班主任请假,擅自不出操;一些学生虽然出操,但不服从教官的管理等等。北师大博士生导师伍新春认为,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接纳学生和从学生的眼睛来看世界,是教师成为促进者的条件之一。[2]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接受学生。接受意味着承认差异,而只有在正视了学生的独特性之后,我们才会去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尊重学生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作为班主任,接受学生还意味着一种承担,意味着我们能清醒地面对现实,并勇敢担当起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责任,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理解非常的表现
吉林大学副教授、国内前沿的成功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在读了天才诗人马迪·金的《如果您能记住》一诗后,不无感慨地在其博客中写道:“因为我的父母做对了那么多的‘如果’,才有了我们博士三兄弟!”可见理解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理解意味着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和看待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充分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特点,同时,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融入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把脉学生。只有当班主任真正地学会理解学生之后,才会以人为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柔性而不是僵硬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处理上面提到的军训时期学生比较散漫的问题时,笔者并没有劈头盖脸地责骂一番,而是首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一,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里娇生惯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其次,九月初的天气的确非常炎热,而学生是穿着颇不透气的军训服装顶着烈日训练;第三,教官过分严厉和不适当体罚,学生害怕军训情有可原。因此,在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后,笔者采取了较为人性化的手段,区别对待因不同原因迟到和不出操的学生。对于有些体质较差,没有出操的学生并没有给予批评,而是及时带学生去医务室就诊,并向教官做出说明。对于一些害怕吃苦而没有出操的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开导,让其认识到军训的重要性,并对其前期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一路耐心的帮教下,本班军训总算比较完满地结束。
再如,职校女生染发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班级也有这样一位女生。在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多次教育,并要求家长进行配合后,不仅毫无结果,该生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因此,笔者决定转换“老师-学生”这样的关系,并改变原有的教育环境,周末约该生外出逛街,并和该生一起吃饭,以朋友的身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其一头黄发的不合时宜,最后该生心服口服同意将一头黄发染成黑色。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应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小心地呵护学生的心灵,做到有礼、有理地对学生进行真诚的帮教。
三、发现微小的优点
岳绪贞在其“试着去赏识问题学生”一文中指出:“赏识的本质就是承认差别,尊重差别。”[3]在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性,理解了学生的独特性之后,我们还必须坚信,学生是可发展的。学会赏识学生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赏识教育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认同、被赏识的,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早有通过“四块糖果”教育一个顽皮孩子的成功范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心,从具体细微处入手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将这些闪光点放大。
笔者曾在开学接新生之前,给每一位新生打过电话,并记下了当时每位学生接电话时的用语。只有一位学生在接听电话时,主动先说了礼貌用语“你好”;再如,在开学第一天同学们打扫好教室后,一位学生为了扔掉用过的餐巾纸,四处寻找垃圾桶,而没有随地乱扔垃圾。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课上,笔者对这位两位同学进行了表扬。这一表扬给予了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自发地将这些细节上升为一个行为准则:打电话应该懂得礼貌用语;不随便乱扔垃圾;珍惜他人的劳动。
同时,班主任要善于智慧地将学生的缺点转化成优点。笔者所带班级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住校男生由于星期天外出逛街,在宿舍查房时未能赶回学校,于是让同宿舍的同学帮他找人顶包。在新生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影响十分恶劣。但在找这两位学生谈话时,笔者并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先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表扬,表扬他们还是意识到了校规校纪,只是顾此失彼。然后再给这两位学生分析了这一事情的严重性,加强他们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此后班级再无类似事情发生。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潜力,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学会去发掘。
四、导向理想的结局
格式塔心理学家Koffka曾将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的环境,后者是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由行为环境决定和调节。[4]因此,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的营造对集体的形成和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进行灵活多样的、富有创意的班级管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首先,加强班委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支优秀班团干部队伍,这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可以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个性情绪等诸多方面去影响感染同学,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注重班级文化,尤其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往往是自由、和谐、宽松、活跃、健康的,而营造这样的班级心理环境要求班主任要致力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摆脱“小我”走向“大我”,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来实现这一目的。笔者曾抓住学校举行运动会这样的契机,要求班委组织拉拉队,一方面为参赛同学加油,一方面为参赛同学提供保护。在提出了设想后,所有细节均由学生策划。在运动会上,拉拉队组织有序,全体拉拉队员无一人迟到。他们不仅为参赛运动员准备了食物,而且准备了救急药箱。在同学受伤时,拉拉队员们挺身而出,轮流背着同学去医务室,并且一直守在同学身边。在之后的班会上,全体参赛运动员主动要求走上讲台表达对拉拉队同学的谢意,整个班级沉浸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班级的各方面特色,笔者还曾倡导班委推出过班刊Dreamland和班报“不系之舟”,均由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在文艺活动方面,班委时常举行一些知识竞赛和舞台剧表演,从竞赛题目选择和剧本的编至整个活动的安排实施,均由学生独立完成,班主任只提供一些参考意见。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也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但有爱就一定有希望。正是因为有爱,班主任才能去接受、理解、关注、引导学生,在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自身也在成长,也在朝着理想的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前言
[2]伍新春.现代教育生命的提升——教师专业角色的建立和职业倦怠的预防[R]http://www.docin.com/p- 5549940.html
[3] 岳绪贞.试着去赏识问题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4-1-29 (3)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431.587.
作者简介:吴起(1970—),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