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世纪的今天,英语人才的培养被赋予了更高的标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笔者认为,英语学科本身属于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当归属为人文教学范畴,英语教学应该采取人文式定位。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受益颇多,在他们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笔者也研究了与人文教学相关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人文教育;英语教学;定位
在经济发展日趋迅猛的当代,社会各阶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各高校在英语专业方面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英语已被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英语文化水平的高低及与之相对应的有关证书已成为职场上必备条件之一。当代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经远高于先前标准,所以很多高校都开办了诸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有关于英语的实用课程,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的“多功能”人才。
但是一些教育者却没有跟从这一流行大潮。例如, “传统”和“人文”仍旧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课程中扮演主角,外国文学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北大英语精读》的序言中,编者写道,“英语专业应清楚地界定为大学的人文学科之一”。也就是说,英语教育应该是以启蒙为出发点的,英语不是一门实用学科,不能作为工具使用。
这样,英语教学便存在了两种定位:一是以英语为达成交际目的的工具,二是作为一种人文启蒙来帮助人们对英语语言进行更深层的理解。身为一名尚年轻的英语教师,笔者不适宜在此探讨何种教学定位才是正确的英语教学定位。目前,英语教学的改革正徘徊于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该往哪走,由于关系到百万人才的培养,所以不能草率行事,需严谨探讨,充分准备。笔者个人更倾向于以人文教学定位英语教学。此外,还要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讨论。
一、何谓人文式教学定位
“人文学科”在《韦氏词典》第九版中的解释是: (诸如语言、历史、哲学等)研究人的思想观念的学科,它与研究自然现象的学科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人文性必须先在教学定位上体现出来。高校英语专业更应该注重的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思想,应尽量避免纯粹的工具式的英语教学,让语言教学更具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是重点讲解语法与新词,还必须对文章的人文内涵加以挖掘和解析,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注重人文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其实就是更加的注重教学质量本身,更加注重培养文学素养。这种教学是非功利性的,但这才是培养人才所真正要求的,借哈弗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来说,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种因果推断的能力,和一种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韩敏中, 2000: 92)。意思就是,要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一种敏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分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思维能力。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为学生来解析这些经典之作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许多高校还是把对学生的口语和读写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的确,口语的好坏和人的容貌一般都是外界评判的主要依据,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口语练习上,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说一口漂亮的英语,自然流畅地与人交谈。不过这些都只能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假如一个人英语说的很好,但是却丝毫没有关于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那么即使英文说的再流畅也只是一个人偶,外表漂亮却内心空虚。而这空虚部分便是外语教学所注重的人文内涵,也就是说,因为语言学习属于一门人文学科,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在学习中更加注重文章的人文内涵,从而激发出自身对语言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兴趣,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这也就是人文性教学定位的真正意义。
二、学生在英语课上的收获
将英语教学赋予人文内涵,为学生提供可以经常接触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自身、他人以及人类的基本生存模式。笔者曾经参与了一个关于个人建构与英语学习的针对北京大学英语系学生的调查(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 2003: 69~73)。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学生在课堂上会慢慢地被这种人文精神所感染,继而在思想上产生量到质的一系列变化。在采访中,一些同学充分肯定了英语课的人文教育模式,他们表示自己在英语课上受益匪浅。
一位同学谈论到学习“夜鹰颂”的感受时,他被“夜鹰”的果敢、坚强而又充满激情的精神所感动,从而感悟到“夜鹰”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我在经过花店时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盆水仙,突然回忆起曾经读过一篇关于黄水仙花的文章,于是对那盆水仙多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圣经·新约》里,耶稣告诫信徒‘你们是世上的盐和光’。他的意思是人们对社会有着与盐和光同等重要的责任感。”另一位同学说道,“这时,我才明白在某个历史阶段,盐还曾拥有着如同黄金般的价值。”
“现在中国的很多男士都缺少风度,例如上公交车时应该女士优先,但他们却大都抢着上车。这与文章中的那些拥有绅士风度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我曾读过一篇关于送礼物的文章,里面写道送礼物时既要顾及自己的想法,也要让受赠者从心里接受它。这对我也是一种新的启发。”
由此可见,人文式教育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毕竟“人”不是“物体”,亦不是“概念”。因此,对人的研究不能采用“论证”的方式,而必须采用“理解”的方法(叶秀山,1988: 9~10)。另外,在认知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了解自身。“理解别人本质上就是在理解自己”(景天魁,1993)。人的个性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渐渐形成的。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曾指出语言只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巴赫金,1981)。
此外,学习外国文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也能培养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学生们能对比两国语言,从中认识到两种文化的不同特色。这些不同的特色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早在几千年前就根植于自身文化当中。学生难以真正减小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除非学生认真思考造成这些文化差异的原因。而只有人文性教育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有关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
在研究人文性语言教育中应当从三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是教还是不教,二是应当教些什么,三是如何去教。既然要教育,那么就必然要“教”,那么接下来该探讨的便是教些什么与如何去教这两个问题了。首先我们来谈谈教什么。大学的英语教材内容从未停止改革,可谓是“日新月异”,这的确使得各个高等院校那些奋斗在一线的英语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开始时候,只有上外版独领风骚,而如今,京、沪、浙等地的出版社异军突起,雄踞一方,教材越来越新颖,题型越来越复杂。然而,学生们对此却没有很大反应,这些纯工具化的书籍只能让学生们越来越反感,只会让他们逐渐失去阅读兴致。所以,这些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笔者觉得在撰写教材时不应当定位于工具教材,而应当定位于人文教材。一本优秀的人文教材必须要包含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引入更多具有文化历史地位的美文,例如本文提及的一些课文。当然,在引入的文章难度太大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修改,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北大出版社的《北大英语精读》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的英文教材《综合教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另一方面,在选定教材内容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致。笔者认为,这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是由好奇发展而来的,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多思考多实践,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更多更好的发明创造。第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三,要适当地增加课程的难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引导其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来掌握知识。第四,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对自我进行肯定,提高自信心,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总而言之,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结合学生的情绪状态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充分展现教育的人文性定位。
四、人文化的教学方法
讨论过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了,即教学方法。大学英语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更加注重人文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只为了使用语言而教方法。我们该做的是:第一,注意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尽量避免自说自话而不去管学生听的如何,而学生也应当及时有效地给予反馈。第二,注重课堂的参与性。学生不该只是纯粹扮演“听者”,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合到课堂氛围中去,老师也不应当只扮演“讲者”,而应当和学生融合在一起。当然,学生应当尽量做到及时预习,不懂的问题及时地提出并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三,学生应当深刻了解到学习一种语言、学习一种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急功近利只会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知识是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来获得的,而不能投机取巧。第四,小组互助学习。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方法,扩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五、结语
本文从教育的定位、内容以及方法三点阐述了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观点,但是侧重点却在人文性教学的思维上。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一种文化,而不能只作为一种工具。只有深入地学习了解它,更好地融入其所代表的文化中,才能真正掌握它。人文式英语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更会对他们的性格和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人文教育这个点上。
参考文献:
[1]Bakhtin,M.M.TheDialogue Imagination[M].Edi-ted by Holquist, M., Translated by Emerson, C.&Holquost,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Webster’sNinthNew CollegiateDictionary.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 INC., Publishers Springfield,1991.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我学英语——— ‘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 J].外语研究, 2003, (4).
[5]韩敏中.北大英语精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7]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许夏仲,温州大学瓯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