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25

  

谈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 罗 朝 卢 昆

  [摘要]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面临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不断拓宽教改思路,把握核心要素,促进高校教学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校;教改;及时性;职业化
  
  一、新时期高校教改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在高校扩招背景下所有学校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转变的客观现实并没有弱化社会意识对高校职能的期望,相反,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人们更多的还是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也在摸索如何培养出符合各行各业需求的更加职业化的新型人才。
  (二)当前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发展也为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大学生除了从课堂上获取专业知识以外,课外的知识获取空间巨大,他们不但可以凭着爱好兴趣参加社会性的集体活动,而且借助先进的信息工具如家用网络、远程教学以及手机等获取丰富的知识,那么,高校就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主管需求,增加他们学习知识技术的自主性。基于以上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要在方向上进行准确把握,对新时期教学功能进行全新定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二、把握信息的即时性和前沿性,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将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那么高校教改首先要始终将信息的有效性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指标,而有效性的核心就是知识信息的即时性和前沿性。众所周之,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而且更新极快,有学者指出,大多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等到学生毕业时已经开始走向淘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显得更加敏锐,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看,每一学科的发展在当今社会都突破了以往的单一积累模式,而是通过学科交叉、理论拓展和实践运用,呈现出几何级数猛增的态势。适应这种发展,高校教改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具体来讲,一是要建设数字化信息课堂,保证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性,将大学课堂进行时空延伸,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改革,只有变以往单纯依赖教材为依托信息合作平台,才能保持高校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性;二是重视信息化手段在学科发展中的中介作用,纵观如今的高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信息技术的融入,这不但囊括了许多信息专业学科如电子科技、通讯通信等,对于传统的专业如数学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联系也逐渐紧密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复杂的、模糊的数学模型进行过程呈现和运算,就连许多文科专业学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也显得更加容易,比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实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呈现,这都提示我们,高校教改要把握这些共同性的因素,对学科教学进行拓展。另外,高校作为社会的科研阵地,还要将专业内容的前沿性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标准来衡量,毋庸置疑,当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显得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而相关领域的前沿性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致使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兴趣,更谈不上将来的应用问题了。前沿性是知识信息在层次上的要求体现,作为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需要知道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未来需求,所以,高校教改要做到对每一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有及时的传递,保证信息的涵盖广度和高度。
  三、增加职业化课程教学的力度,增加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当前我国高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研教学为主导的普通高等学校院所,一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从分类上讲似乎是都有较好的针对性。但是现实中,我们会明显发现一个问题,一者,第一类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偏向科研,甚至在许多学校出现了唯科研马头是瞻的不良局面,这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略见一斑,这就导致了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弱化,授课也过于笼统,当前许多院校培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缺乏明确的就业取向也与此有关;二者,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瓶颈状态,尽管国家十分重视高职院校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也迫切需要大批高职院校人才,但是受社会偏见和意识形态的相对落后性影响,高职院校发展很不理想,甚至难以走上健康正规发展之路。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张高校教改要增加职业化课程教学的力度,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结合具体专业,将大学生职业化发展加以细化,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专业的社会价值有明确认识,并对专业的价值转化途径有所掌握,并熟练掌握1-2种专业技能,只有这样,在将来就业时才会不显得盲目。
  
  参考文献:
  [1]姚慧卿. 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再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04).
  [2]刘文志,王延辉.论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J].理论界,2008,(06).
  [3]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作者简介:罗朝,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谈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