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宫词》是一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被尘封的历史的电视剧,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情感和权力的矛盾争斗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大明宫中种种复杂吊诡的爱恨情仇,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大明宫词》是复调式的多声部,代表不同立场的多元话语在文本共存。在剧本外,《大明宫词》同样一部众说纷纭、颇具争议的历史电视剧。这体现在生产媒体与观众的文化谈判中,文化霸权争夺战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息过。
[关键词]《大明宫词》;文化霸权;武则天
在影视界这个话语竞技场,每一文化主体在生产影视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自己的意义,然后力求通过消费者/观众的接收,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观众的反馈又会反过来对生产者产生影响。现实中的情况是,任何一方要获得谈判顺利都并非易事。本文将以《大明宫词》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戏说历史剧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裹挟着商业大潮的滚滚而来、消费文化的汹涌滂湃,原先处于文化霸权地位的精英“元话语”走向衰落,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格局得以产生。
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文化格局中,当代影视文化界成为了各方话语争夺文化霸权的竞技场。由于受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历史剧一直是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出现以后的一个重要类型,新的社会语境的春潮萌动,渐次兴起,深刻刺激着电视历史剧的创新与发展。先是港剧《戏说乾隆》(1992)的引进,一阵“戏说”风潮掠过千家万户荧屏,在带来了历史剧创作的持续升温。此后《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雍正王朝》等作品一再引爆荧屏,收视率也高居不下。一时间,秦砖汉瓦的大气磅礴,唐诗宋词的绮丽繁华,明清宫廷的血雨腥风,弥漫于荧屏世界。
由此可见,《大明宫词》的诞生是顺应历史文化浪潮的。这首先奠定了《大明宫词》的消费市场基础。事实上这也是文类作品向主流文化霸权屈服的一种表现。同时,现实主义的改变催生着新的文化逼真,这使《大明宫词》以反叛传统历史剧的面孔出现而不会被指责为离经叛世,易于被人们接受。
二、通俗文化生产与社会主流意识的合作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其制作和发行常常要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权力机构及掌控者的干预、审读与“过滤”,而这些权力背后就是似乎无形无际但又无所不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宣教性与强制性色彩,并垄断了对大批通俗文化的“先判断”。于是对于通俗文化而言,它十分懂得主动谋求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合作,以共谋的方式抢夺文化霸权。《大明宫词》采取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理念
《大明宫词》在宏观的线索上是依照历史发展脉络的,很多故事亦是在《资治通鉴》之类史书中有据可查的。但导演显然没有满足于亦步亦趋于史实,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塑造人物上。从分量很重的太平公主、武则天到阶段性出场的李显、武攸嗣,身上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这种合乎艺术规律的创作理念与主流意识形态并无冒犯的地方。
(二)堂而皇之的主题包装
《大明宫词》以探讨“权力和爱情”“爱情和人性”作为“正名”的主题包装,这些主题有其严肃性和深刻性。于是最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各级宣传部门的支持,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作中顺利走向大众,再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霸权雄心。
三、面向大众的姿势
《大明宫词》曾获得当年的电视金鹰奖网上票数第三名,可见它的风云一时。 “大众”作为在影视文化格局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化主体,如何使《大明宫词》在保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消费业绩也不菲,从而掌握文化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权,无疑是制作方首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明宫词》生产者采取了两类措施:
(一)全明星阵容的号召力
《大明宫词》一剧中明星聚集,由中国影视界最具“美”名的女演员陈红演绎从青年至老年的太平公主,大众关注度居高不下。而因《喜宴》、《红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一举成名的台湾小生赵文瑄则一身兼二角,其中对深宫男宠张易之的诠释更显其表演张力。台湾著名演员扮演面慈心狠的武则天。因剧集《人间四月天》而成为“台湾小天后”的内地演员周迅,以少女时期的太平公主出现在前十一集中。而在当年人气迅速攀升的傅彪也在剧中出演配角。剧中其中人物的扮演者(如贺兰氏、安乐公主、韦皇后)也相貌清丽,气质不俗,也都是各具号召力的明星。俊男美女迎合了通俗文化的视觉快感要求(许多观众就曾明确表白,之所以爱看《大明宫词》,是因为女演员漂亮),众多大牌明星的存在使观众的期待心理益加膨胀,再加上新闻媒体的宣传,这样的电视剧收视率自然不低。
(二)精美绝伦的制作
说《大明宫词》像一朵奇葩,是从它细节的刻画、背景音乐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饰物的装点,无不能看出这部戏制作的精巧与用心。由著名音乐人林海设计的背景音乐不仅委婉动听,更兼与剧情水乳交融,关键时刻每每把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彻底打动观众。导演李少红曾坦言,在后期制作中花了很多功夫,包括声音、配音、音响处理都超过了一般电视剧常规的作法,做得很累。服饰等方面则是全新的视觉冲击。来自台湾的叶锦添一反传统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色彩基调,赋予《大明宫词》亮丽鲜艳的色彩,无疑令观众赏心悦目。《大明宫词》有别于其他历史题材电视剧最独特的个性还是那充满了文采的剧情旁白、人物对白和心灵独白,诗化的典雅长句、半文半白的语体、类似于舞台表演式的台词,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众多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文本的强大张力,并成功地拉拢了一大批观众。
四、通俗文化的价值抵牾
在《大明宫词》因为风格独特,别开生面获得一片叫好声时,某些看似优点的特征却也正是它的缺陷所在。大众的文化修养、审美取向从来都是参差不齐的,电视剧很难做到老少咸宜,广受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人群的欢迎。
《大明宫词》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大众的作品。它坚持原则立场,即使有一层通俗文化的商业包装,骨子里也绝不泯灭自己的个性。这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主要接受人群。据央视的调查报告显示,《大明宫词》的观众大部分是有着高学历的青年、中年人士,这些人有稳定的收入,无忧的生活,一定的自我休闲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小资一族。
其余的人群便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大明宫词》的价值抵牾。情节的拖沓冗长,电视剧对舞台剧的模仿限制,空灵虚幻的大段台词,这些因素都是对观众忍耐极限的最好考验。
特别是作为片中最为出色的当属那贯穿全剧的极具现代感的语言,不论是旁白还是对话,均让人回味无穷,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惊心动魄,以金属一样的力度和水袖一般的柔媚,深刻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多变与矛盾冲突。然而这些排山倒海的旁白和对白,又恰恰成了它致命的硬伤。新奇可以吸引一个人,但不足以稳固一个人对它的执著。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在发现了这样一部好剧后,坚持不了多久,就被这种因形式带来的文艺腔,吓得落荒而逃。连篇累牍的文学对白让人在渐渐乏味中产生了审美的疲劳。这便是过犹不及的由来。
综上,从《大明宫词》的制作、发行和观众的接收情况来看, “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这三方力量在文本表层达到了一种平衡,而不是真正实现了“三赢”。因为“共谋”只是权宜之计,而意识形态的不同则决定了“斗争”的永恒性。从当前那些“三元合一”的版本来看,“共谋”的基础在于对“票房”和“收视率”的共同追求,因为这是他们发挥自己意识形态功能的一个起点,他们都希望通过这一起点,被他们赋予了“身份”的观众能够走向他们的意识形态阵营,但同时这也构成了它们之间永不可能调和的矛盾性。在此意义上,“三元合一”永远只能是一个“乌托邦”,而生产媒体和观众之间的文化谈判也永远处于进行时,文化霸权的抢夺战在共谋与斗争的话语竞技场中永不止息。
作者简介:伍丽娟(1980—),大学本科毕业,广东省高要市人,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