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当前中国及大学生个体面临的国际及国内发展形势为出发点,从宏观到微观,探讨了树立竞争意识及引导大学生自主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具体应用的必要性、现实性与可行性,为形成新的即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培养技能及提高综合素质为基本内涵的启发式、诱导式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竞争意识;自主发展
一、竞争与树立大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原是生物学的概念,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实践的扩大、深入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自然现象和普遍规律,是促进经济建设、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金融、商贸,可以说从太空到地球、到海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民族、企业、事业及家庭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决定命运。生物界的竞争和人类社会的竞争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生物界竞争遵循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规律,是相当残忍的。由于适者生存,强者生存,因而促进了个体和群体的优化、繁衍和发展。人类社会各领域里的竞争则体现着人类的社会文明的成分,力求运用法律、法规的原则、道德、道义的原则加以规范,强调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提倡诚实守信,反对假冒伪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中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竞争的强大动力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各方面、各种要素的积极作用,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尽管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比如考试、考核、评比、竞赛、评优、选拔等都是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毕业后职场上的竞争,竞争的结果直接与其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其生存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是说经过了三年或四年的艰苦努力,所付出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成本,能否获得应有的效益,能否得到理想的职位、满意的收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打造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意识是充满竞争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意识到竞争的存在,竞争的原因、对象及范围,竞争的形势、背景、竞争对手的强弱及特点,竞争的激烈程度,参与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竞争结果对自己的影响等都属于竞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客观性、能动性和超前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之所以能“预”,就是因为意识具有超前性。竞争意识最可宝贵的品质就在于它具有现实性、能动性和超前性。就是说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场竞争的事实尚未到来,即可凭借意识的现实性(或称客观性)和超前性,客观理性地预见到未来职场竞争可能遇到的问题,竞争的结果大致有几种可能,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如何打造巩固的核心竞争力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自主发展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竞争中能够赢得长期稳定的优势的能力。这种优势能力或能力优势,是为个人所独有的,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为竞争对手不易超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能力因素,而是各种优质要素有机结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的能力优势。为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就要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要能在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发展潜力、优势的交汇点上确定自己的专业定位,找到未来职场上对竞争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的着力点。
当今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知识、智力和高新技术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拥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一切行业组织实力的标志,也将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将直接参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高新技术经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比以研究开发为起点,以进入市场为终点,经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力开发、市场开发等不同阶段,使科学技术由理论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财富,最终将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分额,以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而高新技术转化过程的中间环节,即由科技形态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物质财富的承载者和执行者,则主要是接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构成的主力军,其发挥效能的领域十分广阔。包括现代加工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医药科学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几乎含盖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行业、各领域。劳动的对象从宏观到微观,大到生物圈、经济带、物种、区域经济、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小到分子医学、纳米技术等,所有这些高新技术转化的中间环节,实际操作的环节,都需要大批接受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此,要细心地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实际,正确地选择和确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其次,要引导学生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详细分析所希望从事的社会职业在未来职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再次,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通向职业目标的学业规划,增强自主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应当着重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重视新生入学初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瞄准三年或四年后的人才市场,有计划地储备实力。应当积极邀请本院(系)资深教师举办系列专题报告,明确阐述本院(系)所开设的各专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阐明各专业在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阐明各专业所能提供的职业及对个人所能获得的利益及发展空间,阐明每一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可能形成的学科优势力和技能优势,以及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尤其要突出说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从而为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实现自主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客观依据。
二是要组织学生对资深教师的专题报告深入讨论,促进消化理解。同时有选择的组织必要的社会考察,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发展要求的职业目标和学业目标。学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依据,即根据未来从事希望的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技能结构及必须达到的等级水平。而学业目标又是实现职业目标的根本途径和可靠的保证。就是说只有高标准的实现了学业目标,才有条件、有资格去从事自己所希望的社会职业,达成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和学业目标一经确定,就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切合实际的可行性。同时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补充的调整,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效益。
目标具有极大的引向力,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管理都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就能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内驱力,从而生机勃发地为实现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群体的个人的最大效益而顽强奋斗。
三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班级具体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为自己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具有切实可行性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四是要为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学业规划建档备查。每个学期或学年组织学生认真对照检查,重点检查学业规划,并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写出书面总结。同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适时地修改、补充或调整,使之更加完善、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修改或调整后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一并存档,以推动规划的落实,以求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层次定位.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3期
[2]王延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学审视.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3]张朝晖.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究会文集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作者简介:殷鸿炜(1973—),男,汉族。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吉林四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化生学院党办主任,高级政工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