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25

  

论鲁迅与郁达夫小说创作思想的差异

◇ 姚 辉

  [摘要]在不同的文艺观指导下,鲁迅与郁达夫在对小说创作的认识上也存在分歧,表现在人物塑造、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小说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影响到各自的创作成就和人生道路。
  [关键词]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思想;差异
  
  一、关于题材的选择和使用
  鲁迅的小说“在题材方面不受制约,没有禁区,取材非常之广。他的笔从农村伸展到城市,从社会的底层伸展到上层人物,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小市民、城市劳动者、小官僚、复古派。地主乡绅、‘假洋鬼子’……等等,莫不被他刻画得神情毕肖。”除了题材的广泛多样,那就是对题材的严格要求。他一向坚持“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取创作丰富自乐。这样写去,到一个时候,我料想必将觉得写完,——虽然这样的题材的人物,即使几十年后,还有作为残滓而存留,但那时来加以描写刻划的,将是别一种作者,别一样看法。”可见鲁迅在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上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文学创作中,结合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鲁迅时刻关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出种种的社会相。在这样的前提下,鲁迅着重关注的是两大类题材:一类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农村和农民生活图景,如《阿Q正传》、《故乡》、《祝福》、《药)、《风波》、《离婚》等小说;另一类则是旧中国新老知识分子在歧途与穷途中挣扎的精神面影,如《伤逝》、《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鲁迅之所以把这两类题材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一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二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是革命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但他们身上常常又有很多弱点和局限,缺乏“韧性”的战斗精神,正确地表现他们,总结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引导一大批知识分子更好地投身革命,在斗争中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对鲁迅而言,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题材显得要狭窄些。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影响,他的小说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的内容,“是从个体自我的幸福追求出发、从个体社会成员的幸福追求出发表现社会人生的。”郁达夫小说的题材比较集中在知识分子方面,而且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生活,以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为出发点,极力抒写自己的自我经历和自我心灵。郁达夫毫不避讳地说过“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有人把他小说的题材特点概括为“穷”与“色”,其实就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生理苦闷。在对这些题材的使用上,郁达夫自然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本来就是表现,而艺术品的表现,实际上不是事实本体的现象,却是经过艺术家的气禀的再现。”因此,我们在《沉论》、《茫茫夜》、《空虚》、《南迁》等小说的阅读中,会深切地感受到浸透于文字间的作家的强烈主观色彩,这些小说几乎都是他的自我写照。这种在小说中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成为郁达夫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关于人物形象塑造
  从上述的比较看到,鲁迅是从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提出社会问题,故而视国民精神问题为表现的重点;而郁达夫从个体幸福追求的角度提出社会问题,物质的和外在的地位问题是成为他关注的中心。两种不同的小说创作思想,必然带来二者创作方法和人物形象塑造等的不同。
  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上,鲁迅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出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系列人物形象。一是典型化的方法。鲁迅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现切合的了”
  鲁迅偏向于后一种方法,也就是善于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他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也就是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广泛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无论是那位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狂人,还是“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阿Q,这些人物和鲁迅的名字一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不朽的形象。二是“画眼睛的方法”。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善于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处境和性格特征。《祝福》中的祥林嫂堪称杰出范例;当然“画眼睛”并不是说只写人物的眼睛,它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善于抓住人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深刻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从而揭示人物灵魂的深。事实上,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并没有只写人物的眼睛,他还写过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癞疮疤,高老夫子眉棱上的瘢痕,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三是白描的方法。所谓白描,鲁迅的定义是:“‘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障眼法一样,便是用简练的对话、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已”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在自己笔下让人物自己行动起来,并且在各自的行动和说话中相互衬托出来”“使主人公的面貌和性格更为突出,更为生动”。鲁迅是白描的高手,在小说创作中,他常常是“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耐人寻味。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人物如此,杨二嫂、赵七爷、高老夫子、柳妈等形象也是如此,他小说中一系列的典型形象,“仿佛一尊尊浮雕呈现在读者跟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自我小说作家,郁达夫采取“专用一人”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常常充斥在他小说的字里行间。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带有明显“自叙传”色彩的“零余者”形象。在这一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与鲁迅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感情浓郁的自我写真。郁达夫认为,小说创作中“没有这一宗经验的人,决不能凭空捏造有关于这一宗事情的小说”,所以在他的小说、尤其是自我小说中,有许多作家自己的经历。“他力求使主人公的性格和自己的性格相一致。作者不是站在很远的地方观察主人公,主人公是作品主题的表达者,是作品的主观叙述者,是作者意图的化身,是作者的代言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暴露大胆直率、毫不隐晦是前所未有的,他甚至连内心深处那些自私的、阴暗的、猥亵的念头都大胆地暴露给读者。鲁迅关注的是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刻画,而郁达夫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物主观情怀的表现上;
  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视角。郁达夫的小说大多是以内视角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因为这种视角对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来说,易于袒露主人公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的内心世界。郁达夫喜欢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50多篇小说中,就有40多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即便是第三人称的小说,其叙述视角也是内视的。所以,有人评价郁达夫的小说开启了“内视小说”的先河,并对现代心理小说的叙事技巧作出了贡献。郁达夫小说采用的这种叙述角度,与他要表现的内容非常一致,并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自然感与真实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的小说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是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传。他也有虚构,也要进行艺术的选择、概括和加工的。所以,郁达夫小说塑造的人物“具有两重性,既是作者个人的化身,又是当代社会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典型。”也正是如此,郁达夫的小说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小说的意义。郁达夫往往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给读者以暗示。如《南迁》表面写“灵肉冲突”,实际上暗示了“理想的破灭”。《过去》写的是情场失意,背后却隐藏着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的怅惘。
  三、关于心理描写
  其实心理描写也是人物塑造的方法之一,但是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小说来说,鲁迅和郁达夫引入并使用这种方法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在小说创作中,鲁迅经常使用的心理描写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上文已经论及的白描手法。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风波》中写七斤担心没有辫子而可能遭难的心理,真切地表现出七斤在赵七爷的进攻和家人的嗔怪面前的那种孤独、焦躁、慌乱的心理状态。二是通过梦境、幻觉来刻划人物心理活动。《阿Q正传》中写阿Q在土谷祠的幻想非常精彩,揭示出阿Q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捞浮财、要女人的真实心理。三是内心独白式的心理刻划。如小说《伤逝》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四是在环境(景物)描写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善于通过人物在不同环境(景物)中的表现以及对环境(景物)的看法,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的小说,总是具有丰富、复杂和深邃的心理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厚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与鲁迅相比,郁达夫小说的心理描写具有明显的不同:一是在运用频率与篇幅上,郁达夫的心理描写远远超过鲁迅。鲁迅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以及其他人的观察反应来刻划人物,他尽量避免长篇的心理描写,总是把心理描写控制和压缩到最小的范国内。而郁达夫的小说,心理描写则是大量的、普遍的,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二是从方法上看,郁达夫最常采用的是自白式的直抒胸意,大胆地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也是这种毫无顾忌地暴露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对于这类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有过总结:“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这就是说,感情的宣泄往往成为郁达夫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三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而逼真的描绘。郁达夫虽然不注重情节,节奏也缓慢,但却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尤其是是一些小说中有关性心理、性意识的描写以至渲染,不但细致入微,而且大胆直露,以至于在文学界引起很大争议。
  四、关于景物描写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改造国民性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故而对于景物描写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的确,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少用较大篇幅去展示自然美、歌颂自然美,他从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即便有景物描写,他也会在景物描写中寓于深刻的人生、社会的内容。他明确地表示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把意思传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不是说鲁迅不写景物,相反是要认真地写,有用意、有重点地写,把那些与人物性格刻划关联不大的场景描写坚决舍去。鲁迅特别强调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求景物描写必须紧扣作品主题,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以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如果说鲁迅的景物描写精练简约,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景物描写可称得上浓墨重彩。“大凡艺术作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有了这样的认识,郁达夫写起景物来简直就是泼墨如水,从不吝啬。所以我们很容易地在他的小说中看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郁达夫总是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小说主人公独特的个性,从而袒露作者自己的情感。与鲁迅小说景物描写总是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不同,郁达夫的景物描写“常常承担如下任务:引出插曲,为事件渲染气氛,表现作者经历所引起的感情。”显然,郁达夫所关注的还是他的“自我”,他主张“应用自然的风景来起诱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自然景物和场景是为主人公的自我抒情而设置的,既忠实地再现自然,又流动着作家炙热的感情。
  鲁迅笔下的景物描写重在人物的刻划和灵魂的揭示,给我们的是厚重之感;郁达夫笔下的景物描写重在自我的抒情和表现,给我们的是阴柔之美。
  五、关于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是小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是小说的重要形式要素。小说家常常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去设计小说的框架和布局,包括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等。小说结构不但关系到艺术上的完美,而且直接影响到小说主题的表达。杰出的小说家总是能够把形式要素与内容的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不朽的经典。鲁迅即是如此,他始终把结构和主题的协调作为小说创作实践的重要目标,力求使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鲁迅小说的结构是丰富多样的,一篇一种样式,一篇一个结构。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中国古典小说特点的结构形式,如《故乡》《孔乙己》《祝福》《在酒楼上》《阿Q正传》《端午节》《孤独者》《伤逝》等。这类小说重叙述,以讲故事为主要线索,串起某些段落的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场景和事件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深刻而独立的主题;另一类是西洋特色明显的结构形式,如《药》《肥皂》《幸福的家庭》《明天》《离婚》《风波》和《白光》等。这类小说重描写,虽然也有故事情节的叙述,但更注重场景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常把情节的发展寓于描写之中,情节完全受制于描写的总体形态。鲁迅的小说以“格式的特别”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而郁达夫的小说结构形式就要单一得多了,他对小说的结构似乎并不在意,不注重故事情节,甚至也没有完整的事件,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小说的发展,小说的结构是随着自己情绪的宣泄自然形成;小说大都是单线结构,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为主线,一线到底,在同时采取回叙、插笔、内心独白、联想跳跃的手法,融情于景,使单纯中显出迁回,直白中显出委婉。这便是他的情绪化的结构方式,或者说是散文化的结构方式。对于这种反叛传统的“情绪流”结构方式,陈西滢曾经批评说:“郁先生的作品,严格地说起来,简直是生活的片段,并没有多少短篇小说的格式。…一篇文字开始时,我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时才开始,结束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到那时就结束。因为在开始以先,在结束以后,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同样的情调,只要作者陆续的写下去,几乎可以永远不绝的。”从这些批评的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郁达夫小说结构的特点:跳跃性大,变化自如。人物的情绪主要是一种心理反应与感情活动,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较小。它的时空变幻相当自由,时序可以颠倒,也可以越出地域界限,展开自由联想。所以,这种情绪结构方式,虽难于周密、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图景,却宜于表现人物深广的感情世界。这恰好满足了以表现自我为核心的自我小说作家郁达夫的需要。可以说,郁达夫选择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小说结构方式,他的艺术才华在这种情节既不完整,首尾也不连贯的情绪化结构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突出表现。
  鲁迅、郁达夫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飞跃。鲁迅的小说以其冷峻、凝练、含蓄、深邃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一些列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创作经验。郁达夫的小说则以其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叙传小说,表现了抑郁、哀惋、率真、真诚的独特艺术风格,开创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流派。
  
  参考文献:
  [1]杜一白《鲁迅小说的题材特点》,《辽宁大学学术论文选编》,辽宁大学科研处1983年。
  [2]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二心集》,《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富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人生开掘——鲁迅和郁达夫小说思想意义的比较研究》,《鲁迅研究年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4][9][11][2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郁达夫《蔽帚集·文艺赏监上之偏爱价值》,《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版。
  [7]郁达夫《文学概说》,《郁达夫全集》第五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8][18]乔东义、常清《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8卷第5期。
  [10]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朝夕《从鲁迅画眼睛谈起——读书札记》,《河北文学》,1962年第6月期。
  [13]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宋玺昆孙志勇《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呼兰师专学报》,第17卷第2期,2001年5月。
  [15]陆冰扬《鲁迅小说的白描手法》,《现代作家作品百题》第一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版。
  
  作者简介:姚辉(1964—),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旅游文化研究。

论鲁迅与郁达夫小说创作思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