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33

[ 刘志勇 文选 ]   

论体育课程采用俱乐部式教学的构建模式

◇ 刘志勇

  [摘要]运用文献法、访问法、归纳法,对体育俱乐部的产生背景及目前的状况进行阐述,分析了体育俱乐部的特点,提出了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构建模式,为我院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
  
  高校体育俱乐部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活动体系,借鉴国外新体育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新运动,并帮助学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评定方面的知识。针对我院体育教学存在的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我院体育俱乐部新模式,为我院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构建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借鉴省外部分高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结合目前我院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框架(图1)。体育俱乐部是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上,以增强体质、培养技能、提高学趣、发展个性、养成习惯为主线,各个阶段各具重点,有所突出。
  一年级以开设素质训练课为主,并辅以介绍各种体育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通过素质训练,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对大多数体育项目进一步加深了解,达到增强体质,了解项目的目的,为以后选修打下基础。
  二年级以竞技项目选修为主,包括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要求学生至少要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寻找合适自己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育课注重从生理上提高学生的健康,锻炼学生的体魄,达到增进健康,促进发展的目的。使学生在身体体态和机能水平上得到提高。
  三年级开设竞技项目和娱乐、休闲项目包括登山、健美操、街舞、健美、武术、跆拳道等。经过大学两年的体育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对体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体育的知识面,同时学生也会对体育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这一阶段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由于高校对高年级的体育要求相对较松,要求学生只选1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选,但多选的项目也要参加考评,通过三年的体育锻炼,使学生达到拓展项目,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实施体育俱乐部的成效研究
  (一)学习自觉性得到提高
  实行俱乐部制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气氛中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并随着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在获得运动自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特定运动项目的依赖与渴求,致使这些运动项目成为学生终生健身的方法,因此,体育俱乐部应是一种以教师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新型运动模式的方法。
  (二)有利于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重智、轻体现象在高校仍然较为普遍,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高校成立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就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其体育层次,养成锻练的习惯,掌握健身的方法,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将发挥长远效益。
  
  
  参考文献:
  [1]薄全锋,秦苏.赴德国学校体育考察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0,(1):65~67.
  [2]陈海啸,庄惜聪.我校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福建高校体育,1977;⑷:10~12.
  
  作者简介:刘志勇(1981—),男,福建莆田人,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论体育课程采用俱乐部式教学的构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