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530

[ 丁 玲 文选 ]   

我读丁玲

◇ 丁 玲

  [摘要]通过轮廓性地回顾丁玲的创作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丁玲现象,其实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现象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南楚故地的丁玲就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
  [关键词]个性自由;女性形象
  
  深受五四个性自由解放思想浸染的丁玲,在她感觉她“只像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没有谁看重她的个人追求,也没有谁在意她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她感受到个人奋斗的孤独和幻想破灭的虚无,而且怀疑自己追求的意义。她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向人们诉说愤懑与苦楚,抒发难以压抑的炙热的情绪。她早期的作品就洋溢着鲜明的个性意识,着重表现了个人追求的孤独、虚无和不愿牺牲个性自由去消除孤独的倔强。
  一、追求个性自由,展现五四时代精神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中的梦珂是孤独的。在她斥责调戏女模特儿的红鼻子教师的时候,同学们只有冷淡和事后的奋勇。在男性口口声声的爱情中,她只发现虚伪与计谋。正在这坎坷蹉跎之际,父亲的信不免让她产生对家庭温情的眷恋,但梦珂终于决定不回家去,回绝了父亲安排的婚事。同时,她也离开姑母家,毅然追求未知的新生活,自己对自己做出安排。
  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同样是孤独的。她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作为一个人觉醒了,内心追求一种灵肉一致的爱情。但社会还不能接受这种观念,男人们要么把女性视作依附大树而生的藤萝,要么把女性视作商品和玩物。莎菲虽然有一颗热烈追求生活的心灵, 却只让她倍感女人的痛苦,毕竟许多观念在统治着世人的同时也凝聚在她的心灵中,如果要与世俗抗争她首先得先与自己抗争。尽管她竭力要自己把握自己,但这种把握只能以不惮于毁灭自己为代价,前途终归仍是飘渺的。
  丁玲正是把她心中个性解放的冲动欲望以及由此而来的迷惘混乱倾泻笔端。她的作品洋溢着个性自由的精神及其对个性自由的反思。
  二、再现女性柔美孤傲,弘扬自强不息的荆楚文化
  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那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阖下,就长声叹息起来,不过也许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去扇动那美丽的眼”(1)。这样,活脱脱一个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而且眨着美丽的双眼。《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真是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在丁玲小说中,除了闭月羞花之貌的美妙女子外,还有心灵圣洁的女性。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利用做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虽被日寇侮辱与损害,但她没有因此沉沦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自强不息并敢于去寻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远失去的幸福。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抗战的胜利,她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贞洁,她的心灵是高尚的、纯洁的,作者对她充满了赞赏和惊叹。
  从古至今,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都是美的,是大家赞扬的。丁玲笔下的女性也不乏具有人性之美的女性。《梦珂》中是这样描写梦珂之母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萎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2)只廖寥数笔,就把一个让人非常怜爱的标准的旧式贤淑女子刻画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贤惠她的高贵她的忍耐,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在不顺心的环境下,仍能低眉顺眼,相安无事。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古典美女形象。又如《杜晚香》中的杜晚香小时候受到后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耳光拳头,她都默默承受,并“享受着劳动的兴趣”(3)。后来遵从后母嫁人作了媳妇,再到参加共产党,飞向北大荒,参加建设,最后成为排头兵,符合当时人民的心愿。虽然全文不着一字写她的外貌,我们仍然觉得她很美,是那个时代妇女自强不息的楷模。
  总之,丁玲笔下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但是各有各的特点,绝不雷同,个性鲜明。不仅笔下的女性具有美的特征而且性情孤傲。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悲的,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们具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丁玲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诠释着荆楚文化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2]丁玲.梦珂[A]丁玲文集(第一卷)[M]责任编辑:张翅翔. 第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丁玲.杜晚香[A]丁玲文集(第二卷)[M]责任编辑:张翅翔. 第280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施蛰存.丁玲的“傲气”[A].丁玲纪念集[C]第137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8
  [5][6]丁玲.梦珂[A]丁玲文集(第一卷)[M]责任编辑:张翅翔. 第4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我读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