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17

[ 夏静静 文选 ]   

浅议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方法

◇ 夏静静

  [摘要]关于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谈了几点粗浅看法。主要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重点明确,详略得当;第二,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改变教学方法;重点明确;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方法是一条维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无形的纽带,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
  以下我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对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重点明确,详略得当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记得我当老师的第一年,有种想把课本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的简单想法,上课时总是想尽量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样一来必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缺少应有的教学互动。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法只考虑教,没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讲得再多学生也未必能理解掌握,这样必将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拉拉杂杂重点不突出,即使是学习很认真刻苦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无头绪,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后来我逐渐改变了教学方法,不再“贪多嚼不滥”,而是追求“少而精”,即有些比较简单而且课本上又讲解很详细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就不讲或简单带过,只有那些比较重要或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才需要认真细致讲解,而且一定要想办法讲解透彻,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掌握。比如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就无需全都细讲,只需着重于羧酸的酸性和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即可。尤其需要阐述清楚的是它们之间的性质关联以及羧酸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样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突出了重点,又便于随时加强教学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很难接受有关的知识信息。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点之间经常有一定的关联,而且很多化学反应在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讲解前后关联的知识点或介绍实际应用的例子时可以多采用设问的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出待讲解的知识点。设问教学法既能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反馈给老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而且,设问教学法还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比如有时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了,就可以通过让他们回答提问来抓回他们分散的注意力。因此,设问的方式是我非常亲睐的一种教学方法。
  还有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就是用实例说话。在课堂上我经常列举以前我在研究生期间从事有机合成实验的例子。通过一个个形象的实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化合物原本枯燥无味的性质变得生动起来,更加容易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宝贵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就好比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学生开启知识海洋和人生经验的大门。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我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时,非常注重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还有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关联与因果关系后,把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理解深刻,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进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早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
  [4]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3卷第50期.2004年2月
  [5]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江苏高教.2004第四期
  [6]万桂荣,杨建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挑战和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人民教育网
  [7]陈录生.《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民教育网
  
  作者简介:夏静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浅议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