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记在我国古代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游记最早见于东晋末年陶潜的《桃花源记》。唐代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游记散文取得重大进展。到宋代游记散文日臻完善,文风平易明快,通俗易懂。
[关键词]游记;散文;发展;叙事;写景
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游记则是散文中一个富有特色的种类。
“记”,始于《尚书》的《禹贡》、《顾命》。西山说:“《禹贡》、《顾命》,乃记之祖。但 “记”,作为一种文体,我们在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的有关文体分类中都未看到。可见在两汉魏晋时期“记”还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存在,我们也没有发现专门的记游文章。
东晋末年陶潜为《桃花源诗》作序的《桃花源记》可说是现在看到的最早记游文字。这篇名作,以明快、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旅游桃花源的经历,描写了世外桃源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因虚构了一些情节,写的是子虚乌有,称它为游记,大家意见可能不一,说它以游记笔法来写,我想还是可以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游记文学上有重要地位的是北朝的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郦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专著,然而其中描写祖国雄奇秀丽山水的内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游记,可说是最早的游记散文。郦道元最早的游记作家,他的《水经·江水注》就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不只细致地描写了江水,而且生动地画绘了两岸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读之宛如身历其境。
这段时期的作品,不论“作记以寓志”(《古文观止》语)的《桃花源记》,还是郦道元的山水文字,通篇辞章皆是隽永的叙事和写景,议论还没有“记”。这是我国游记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唐,随着古文字运动的兴起,“记”体散文取得重大进展,韩愈、柳宗元更有其特殊地位。他的《永州八记》就是我国古代游记的代表,被明人吴纳称为体之正宗,最为后世所传诵。明人徐霞客的科学性游记和清人姚鼐的文学性游记均受其影响,可朔源于他。主张“文以明道”的柳宗元,所以“投迹山水地”旅游作记,是意在“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因此,在他的山水游记里,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忧愤,仍然是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这就使他的山水游记和只重写景而无深隐含意的《水经注》不同,在抓住各地山水特征的“模山范水”中,通过细致生动的“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来抒情达意,从而使柳宗元的这类作品情景交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文笔在清新幽峭之外,有一层味外之味,言外之言;在写景状物之中,间或夹着一点抒情议论,就成了柳的游记在表达方法上区别于郦道元《水经注》的一大特点。
在唐代山水游记中还要提及的是元结,他的《右溪记》写法和柳相同,可说是柳体游记的先河。
总结这一时期游记文学的表现手法,我们看到它已从前期较单纯的写景状物,发展到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这是我国游记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里出现的议论,显然是《水经注》中没有的,也为韩愈的某些杂记所无,如《画记》。(因此,后山说“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其实韩的《燕喜亭记》,“亦微载议论于中”)但是这些议论,较之这时记体中其它杂记(如《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铁炉步志》)中的议论,那么以诗作游记的《八记》份量毕竟不多,文中杂之议论的也仅三篇。其它加《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等篇均不见有议论的文字。这是一。
第二、柳所代表的唐代游记中的议论,和宋代的有明显区别;它是一种曲说,多用比兴。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对小丘的的议论,实是借丘谈已,文字上却像就事论事,显得深刻陷含。
到宋,则不然。这时的游记和宋文其它品种一样向着更为平易明快,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变化,游记中的议论也出现了下列显著特点:
第一、量多。宋代山水游记中的议论,不论是以记游为主的游记,(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神山记》)还是她的姊妹品种以写水为主的山水记(如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等等)都杂有大量议论。《凌虚台记》,名是“记”,实是“论”,名给凌虚台作记,实是在论兴废成之理。至于《游褒禅记》更是借记游以明理,文中议论成了主要内容。所以,徐师曾说:“苏、欧以下,议论多”。(《文体明辨》)
第二,和唐文比较,宋文中的议论直率显豁,直抒胸臆。《石钟山记》在篇末就通过议论直接讲明题旨,批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士大夫们”。《岳阳楼记》也在写景基础上,议论作结,发了一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而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道理,点题明志,毫不隐晦。
第三、议论手法运用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虽然,柳宗元式的就事论事的隐含议论,宋文中都之以直说,但是细细区别同是直说也有不同情况:一种是《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借题发挥式。《丰乐亭记》记作者与滁人往游丰乐亭,“俯仰今昔”,论到大宋功德,立意阔大。而《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通篇象是议论文,“记”中叙游内容犹如论据,作者的用意根本不在记游,而是借题发挥,借景说理。
同时,议论的结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先叙后议,发展到既有《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的先叙后议论式,又有《石钟山记》、《丰乐亭记》的夹叙夹议式,还有《超然台记》、《喜雨亭记》的先议,继叙,后议式。
宋代山水游记中议论笔法的丰富多姿,和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浑然一体,标志着我国游记散文到此已发展成熟。虽然明清时期,徐霞客、袁宏道、杨士寄、姚鼐等各在科学性和文学性游记方面有很高成就,各有特色,但是基本手法,仅是对唐宋文的继承而没有创新的地方,因此就不予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