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习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诸多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国家予以政策支持,旅游实习市场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构建三维实习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两年制;实习问题;探讨
注重实践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实习是通过专业实践,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教学形式,它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旅游教育者积极探讨。
一、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保持一致。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旅游企业的直接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依据不是岗位工作任务,学生真实职业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导致学生“所学”与“所用”脱节。
此外,受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宏观环境影响,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要求实习企业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安排实习。而旅游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实习生提供的多是服务员等低技术工种的实习岗位,不愿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培训等机会。旅游实习无法实现培养“面向旅游服务行业,从事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影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实习时间与行业需要存在矛盾
高职教育学制改为两年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与三年制旅游管理专业相比,两年制难以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就我国的旅游校企合作现状看,实习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个淡旺季非常明显的行业,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也随旅游淡旺季呈现上下波动。每年的旅游旺季(5月至11月份)中有六个月是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如果专业迎合行业需求,势必要打破3月、8月开学,1月、7月放假的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按照常规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则会错过最佳实习时间,出现旅游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的结果,由此形成了实习时间与行业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实习地点分散导致管理困难
由于大多数实习单位用人数量有限,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地点分散的特点,这给学校实习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实习地点分散容易造成学校指导教师不足和实习经费紧张,进而对实习生的考勤、纪律疏于管理。其次,实习地点分散,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相互激励的环境,尤其是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学校和企业忽略实习生的心理疏导,容易引发实习生抵触实习、罢工等管理难题。
(四)实习对学生就业促进有限
两年制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就业而服务的教育,理想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是通过毕业实习实现直接就业。但是,受旅游企业实习劳动强度大,实习内容与所学知识存在一定距离,以及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不匹配等因素影响,导致了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促进作用有限[1]。此外,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一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家长认为旅游业吃的是青春饭,从事的是伺候人的工作,也使实习起不到引导就业的良好作用。
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适应企业需求,优化实习时间
解决教学秩序与行业需求的矛盾,必须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现有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在当前学校是唯一或主要办学主体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实习必须考虑旅游企业的利益,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旅游业淡旺季分明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每年的5月至11月之间实习,并采用分批次轮流实习的方式,保证旅游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实现实习时间市场化。
当然,理想的实习状况是没有时间限定,学生随时到旅游企业进行相应课程的顶岗实习,这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同为办学主体,共建共管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深化校企合作,丰富实习内容
解决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关键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校育人与旅游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旅游企业应该成为办学主体之一,在双赢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共同完成对实习生工作和学习的管理,实现教学、实践、生产一体化。
旅游企业在实习管理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岗位实习内容。以旅行社六个月实习期为例,前两个月安排前台接待,了解旅行社整体情况;第三、四个月安排旅行社销售,熟悉旅行社的主要旅游线路、营销手段和客户;第五个月实习旅行社计调,学习旅游线路策划、旅游调度、处理投诉等;第六个月见习部门经理,学习旅行社的经营状况分析、顾客需求分析、员工培训等。这样实习工作层次由低到高,实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用丰富多彩的实习项目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三)增强职业教育,探索就业新模式
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就业率,首先需要打消学生“我能在旅游行业做几年?”的疑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有责任帮助实习生分析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树立择业、创业的良好观念[1]。旅游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激发实习生的爱岗敬业的热情,增强学生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的信心。
其次,“实习加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在尊重学生和旅游企业双方意愿的前提下,由旅游企业与实习期工作表现合格的学生继续签订就业协议。这样企业节省了重新培养人力资源的费用,实习生省去了重新寻找就业单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的麻烦。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就业率,而且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实习生的多赢。
(四)加强实习管理,构筑“三维管理”体系
所谓“三维管理”体系,即:学校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和学生干部管理相结合,三方共同完成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立体管理。这一管理体系不仅要求学校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习,而且要求旅游企业配备业务骨干担任辅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岗位实践。学校和企业双向合作,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协商和解决。此外,这一管理体系还特别强调实习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实习小组民主选定小组负责人,定期召开实习小组会议,探讨各组员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向学校汇报。
三、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思考
(一)国家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中“双元”的“融合和结合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的”[2]。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资金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设高职旅游实习基地的热情。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旅游局,以及全国人大立法机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3],以保障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
没有日常的课程实训做基础,单纯依靠毕业实习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突飞猛进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其中,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为前提,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为组成部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旅游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实践内容由少到多,实践时间由短到长,实践技能由单一到综合,从而形成一个多维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诸多问题,需要国家、学校、企业的多方努力。综上所述,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使旅游企业自愿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适应企业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课程体系,把旅游实习时间市场化;提高实习质量,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丰富实习内容,构筑“三维实习管理”体系;探索“实习加就业”模式,促进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一体化进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孙庆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11).
[2]亓俊国 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3]来逢波,张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优化的探索与构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王天英,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