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和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们迫切想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作者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实际,从加强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加强阅读指导的具体做法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指导;自学效果;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与过程,学生是这一活动与过程的主体。因此,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推行的八环节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放在第一步,但是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效率并不高,自学效果并不好。大多数学生把答案从书上照搬到学案上,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完全为完成作业而应付老师。所以要想提高自学效果,就必须首先教给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现状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差的实际,我认为,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通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以及对中学新课程的探究,我认为可从“课前阅读——课中阅读——课后阅读”三步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步:课前阅读指导
课前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一般我们都比较注重课前阅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阅读,但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依然相当陌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对此,我进行了调查和反思,结果发现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我们一直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去阅读,至于怎样阅读,却没有加以指导。在课前阅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盲目摸索的过程。于是这种阅读就变成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走过场,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1)速读单元序言、课题导言、框题、目题——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一般而言,课前阅读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所上新课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知识首先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来获得。思想政治教材在每一课的篇首都安排了一段文字——序言,其主要作用就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为完整地把握教材提供思维引导。但这部分内容往往会被学生忽略。在对教材新内容进行章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序言和课题、框题、目题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例如:在经济常识第四单元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时,就指导学生阅读序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跨入21世纪,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阅读序言学生知道了该课主要是讲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框题,进一步了解本课主要介绍的是“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为后面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2)通读课文——总体认识教材内容
在前面的阅读中,虽然对一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并没有交代具体的内容,所以还必须指导学生通读课文,从总体上认识教材内容。通读,并不是盲目地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和思考。要求学生读后粗知教材大意,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作出旁注。通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辅助文部分,如“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以及图片和漫画等,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说明;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要尝试着自己解决,可用笔在教材相应位置注明要点,以便上课时与老师的讲解作比较,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则要做出标记,写下问题,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学生通过有目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步:课中阅读指导
经过课前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对课本中课与课、课与框、框与框、段与段、图与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是很清楚,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解释不够全面,还会出现一些主要知识点被遗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读透教材,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可见,在阅读中思考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这个框题中,教材安排了两个目题:生产与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找出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同时帮助学生理清框题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步:课后阅读指导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学好这些知识,不但需要课前和课堂上的努力,更需要课后精读教材,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把握教材的脉络。每一节课上完,要指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整理性阅读:如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基本的概念有哪些,哪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等等。要求学生用一些关键词写出知识要点,列出提纲,将书读薄。在一课内容学完后,要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性阅读,重读序言、导言、框题和目题,根据目录结构回忆相关知识点,将书读厚。如在回忆过程中发现存在遗漏或印象不深之处,要及时打开教材重新阅读。通过这种回忆性阅读,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自然就会深刻。对于老师课堂上强调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论依据等课后需反复阅读、体会、思考、记忆,并用笔进行圈画。就政治学科而言,对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的阅读和背诵还是需要的。当然这种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要掌握一些技巧,对此,教师可作些相关的指导,教学生一些阅读记忆概念术语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分析结构缩句扩句,把企业的定义缩为“企业是经济组织”,再从目的、内容、范围、性质等方面扩充,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总之,加强阅读指导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都能达到打开思想政治课本,就知道如何去分析每一单元、每一课内容,如何划线、旁注、思考、质疑,如何读出自己的体会,如何检测阅读的效果等;都能做到读有其法,思有其序,答有其路,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都能完成一个从“要读”到“自读”、“会读”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那我们就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崇高教学境界和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红风.试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图书馆,2004(11)
[2]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5):17-19
[3]于鸣镝.阅读效果研究. 图书与情报,2005(4):17-20
作者简介:武惠瑜(1972—),女,籍贯:河北省鹿泉市,单位:河北省鹿泉市第一中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大学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