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心理教育能够更加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教育;思想教育;重要性
一、开展高校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教育,且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简单,教育科学性匮乏。主要表现在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只重视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和社会,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真正对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会正确生活等有指导性的教育却严重缺乏,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调适自己,适应社会。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几乎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也少得可怜,以至于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后果较为严重了。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生理已基本成熟,为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心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心理的成熟往往落后于生理的成熟。 大学生除有同龄特征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集青年的特点和知识分子的特点于一身。因此,生理发展和社会环境就会引起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形成,具体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发展达到高峰。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更善于遵循逻辑的规律,思维过程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思维的首尾一贯,有条理,清楚;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观察问题,全面地思考问题。
(2)情感情绪日益丰富。步入大学以后,对生活有激情;社会性逐渐增强,大学生最富有激情、热情、感情,因而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会产生强烈的主观体验,因此情感情绪日益丰富。
(3)自我适应增强。升入大学以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大学社会化程度比较强,因此,大学生个体适应性随增强。
(4)批判性思维增强。当代大学生接受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对信息的接收快,较少盲从,大多数有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因而能够对社会上的事情作出较理性、辩证的分析,批判性思维增强。
(5)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迫在眉睫,它有利于思想教育走向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大学生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造成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忽视特殊群体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因不同年级的学生将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忽视分类研究不同群体、不同历史时期中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2、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及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式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对当前的现实问题缺乏及时的回应。
3、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不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就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无法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两者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同一性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大学生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这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独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观念,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
思想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学生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合适。
四、结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在许多方面有所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涌,马建吉,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梁次红,罗玉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中国农业教育,2002(5).
[3]张积家,王惠萍.大学心理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25.
作者简介:王志(1983—),汉族,山东聊城人,本科,助教,山东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