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艺术魅力:从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方面分析;从选材与表现角度来分析;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来分析;从文学欣赏效果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 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又一次阅读《背影》后,更加深了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方面分析。
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所创作的,是回忆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所经历的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瓜分中国,导致民不聊生,知识分子也朝不保夕。
作者的家庭,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在家“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四处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社会现实。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因其敏锐的思想触觉,必然感受到了莫名的社会压抑,产生一种凄凉落寞的情绪。
作者在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我意在表现自己。”
在此基础上,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和着意刻画父亲笨拙的背影,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使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感受到了那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其次,从选材与表现角度来分析。
海德格尔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篇好的散文往往能在在细微中生隽永,平凡中显神奇。散文作品中,《背影》可以说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典范。
在《背影》中,作者没有去选用那些文章中常用的危难时刻、生死关头的壮举,去刻意表现父爱的“崇高”“伟大”,而是节选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万千情感凝聚在几个焦点上。例如:父亲开始说不送,最后又亲自去送,在火车上对茶房的反复的叮咛。尤其是父亲爬上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场景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关怀,在艰难生活中的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也凝聚在这一点上,这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闪光点。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散文的表现角度既是技巧问题,又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们的美学理想。”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些特定生活截面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父亲的“形”的特点,同时深刻体会到了深藏“神”: 颓唐的老境、忧伤的心情、深挚的父爱等都通过“背影”恰到好处地显现在读者的面前。
再次,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来分析。
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勇气。
一般写人物,多从正面着笔:面部肖像、服饰、神态、语言等。而朱自清的《背影》,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充分展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全文共写了四次背影、三次落泪。第一次,文章开头就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父子两年未见,有多少难以忘怀的景象啊!可是心中最难抹去的却是“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震撼人心的定格呢?第二次是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作为父亲,他的音容笑貌,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那看似“笨拙”的动作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的关怀犹如慈母。尽管行动不便,但还在为出远门的儿子奔波,联系到前文中看似罗嗦的反复“叮嘱”, 真是“于细微处见真情。”怎能不潸然而流下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是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渐行渐远,最后这一背影再也找不到了……又怎能不让人流下惆怅的眼泪?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回忆父亲的背影。从来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子欲养而亲不待”,父子二人天各一方,在晶莹的泪光中,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眼前,又怎能不留下思念的泪水呢?
总而言之,朱自清先生选择“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角度,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塑造了看似平凡却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沟通了人世间疏离的感情,抒发了内心深处真挚感人的真实情感,充满了人情美和人性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背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伯子论文.卷一》清魏际瑞撰 《历代文化》王水照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登(1973—),陕西安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