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国产动画片迎来了创作的繁荣期,但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却急转直下:社会变革带来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往陈旧的动画题材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大众审美观的需求;加上外国优秀动画片的引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选题和立意对我国动画作品造成了强烈冲击,我国动画创作逐渐走向衰落。
[关键词]动画产业;国产动画;多媒体
一、国产动画电影题材向着人性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人性化,是指现今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是以真实的生活、平凡的人物作为题材创作的基础,而不是一味地讲道理、“树旗帜”。观众从影片中看到的,是和自己平常生活相差无几的人生故事,而非生硬的做人哲理。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体现在对角色性格的塑造上。
(一)以往的动画角色性格单薄,缺乏生活气息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产动画中的角色,性格单薄,缺乏内容,显得极端和做作。似乎有为了达到宣教目的而“演戏”之嫌。这种特征与该时期国产动画“教育式、哲理式”的风格是吻合的:通过动画角色对某一事件片面地、激进地处理,从而导致不好的结局,从反面来教育观众生活中不能这么做。
比如:《八仙与跳蚤》(1988,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的八仙们用尽各种法术都奈何不了一只跳蚤,最后小二轻轻一拍,就把跳蚤解决了。《抬驴》(199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的爷孙俩因为过于在乎路人们的评论,最后只能抬着驴走了。这种风格的题材在当时的动画作品中屡见不鲜。
(二)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向着人性化的趋势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动画电影的创作题材不再拘泥于以往的“说教”模式,越来越生活化、真实化,动画角色的性格也随之丰满起来。
《小兵张嘎》的动画电影版本(2005,北京电影学院)就是以人物塑造作为经典题材的突破口:“动画……最为关键的,依然在于塑造嘎子这个可爱却又有些不听话、好胜的鲜活形象……。”(摘自《小兵张嘎》的导演阐述)。可见导演更想塑造的是一个真实的孩子“张嘎”,而不是以往爱国电影中脸谱化的模范。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大反角“灰太狼”,一改传统动画中对反角的丑化,傻气中透着可爱,凶残中又有温情,比几个“羊主角”们还要抢镜。这在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
现今国产动画电影里,动画角色的性格越来越丰满和真实。摆脱了以往为了“讲道理”而采用的单线式的、片面的角色性格塑造手法,国产动画电影角色性格和题材的设计必然会更加精彩。这种人性化、生活化的题材创作方法势必成为以后动画片题材创作主流。
二、从“教育为主”到“快乐至上”
(一)八十年代中后期,“哲理小品”式的动画题材说教意味浓厚
动画作品的主要受众群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其题材受到严格的审核和管控,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健康的、积极的、教育式的、哲理式的创作主旨在整个八十年代甚至此前的动画作品中常见不鲜。以至于一些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说教意味过于浓厚,反而失去了动画片的娱乐本色。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动画电影短片主要开始走向哲理小品的制作2。例如动画电影《不射之射》(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纪昌从小就梦想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拜甘绳老人为师,老人告诉他,使用弓箭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老人不用弓箭,以“不射之射”却能使苍鹰落地。纪昌在甘绳处学艺九年,回到邯郸,却变成了一个不识“弓”为何物,温和慈祥、与世无争的人。
这部夺得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的木偶片,题材严肃而富有教育意义,虽然是动画,却不令人感觉到动画片应有的放松愉悦。严肃的“说教”、深刻的寓意反而给人一种距离感。这种题材,我想很难在活泼顽皮的孩子们心中引起共鸣,虽“敬之”仍“远之”。
(二)国产动画电影主题的娱乐化特征
国产动画在美术人才和制作硬件上并不落后,但题材观赏性不足是其硬伤。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产动画逐渐改变了以往严肃沉闷、刻板说教的题材特点,向着轻松娱乐、浪漫活泼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多采用幻想题材
比如,200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可可的魔伞》讲的是一个优越家庭环境中出生的小女孩可可,通过一把能飞的神奇雨伞认识到生活的真谛。《风云决》(2008年,深圳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文广新闻传播集团联合出品),改编自香港漫画家马荣成的漫画名作《风云》。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武侠动画电影,对于国产动画电影却是一次题材上的新尝试。
三、改变以往主要面向低龄观众的特点,有意识地拓展观众群
(一)日本动画电影题材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影响
为了拓展观众群,增加国际竞争力,国产动画题材改变了以往主要面向低龄观众的特点,有意识地吸引更多、年龄跨度更广的观众。笔者认为,国产动画题材的这种转变,和借鉴国外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电影的题材有直接关系。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产动画电影的题材主要面向低龄儿童,说教意味重,但不深刻。相比之下,日本动画电影题材则更加尖锐。不论是宫崎骏的《天空之城》中由于人类的贪婪导致拉普达城的灭顶之灾;抑或大友克洋名作《Akira》里宣传的末世论等等,都透露出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对战争以及日本未来的忧虑。其题材的立意和深度都远超同时期的我国动画。
参考文献: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2]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简介:郑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