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8期 ID: 153609

[ 施定周 文选 ]   

浅谈高中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及对策

◇ 施定周

  [摘要]针对部分高中生厌学文言文的现状,本文剖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角度论述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文言文教学;厌学;对策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这是许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真实写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部分高中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高中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分析
  1.文言文本身难度大。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现代几乎不再使用,其本身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复杂繁多,古奥难懂。部分作品的写作文化背景,反映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和现代社会差异比较大,很难得到当代中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些因素都加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2.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据笔者了解,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并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有的甚至认为学习文言文“好像没什么用”。学生硬着头皮学,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学生单单停留在这一层面的认识上,没有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真正作用,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欠缺。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课堂上听听老师“串讲”,课后对照有关读物上的课文翻译,重在记忆课文里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而忽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品味,忽视诵读和系统知识的积累。由于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结果在阅读课外新的文章时,却又读不懂了,久而久之,就容易丧失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4.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法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在围绕高考转。课堂上,教师还是侧重以串讲加翻译为主要形式,学生则被动地听和记。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整篇文章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感悟,往往把一篇文情并茂,优美典雅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由于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整堂课死气沉沉,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心理。
  二、应对措施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留下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精髓几乎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只有形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将来才能自由地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因此,学习文言文是终生工作、生活的需要,它是个人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教学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论思想,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要切实改变教学模式,以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对于类似《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或者内容比较浅显的文言作品,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的地方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读懂文章,会萌生一种成就感,无意中就激发出他的学习热情。而对于诸如《离骚》《滕王阁序》等枯燥晦涩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开讲,或者适当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典故、趣事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灵活地运用音乐、幻灯、影视片断资料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看、听、读、感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总之,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2)阅读与欣赏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精髓,被选入高中课文的都是上乘佳作,主题美、形式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不一而足。传统的串讲教学法,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文字的疏通,忽视引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欣赏品味,学生学完课文后除了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外,却感受不到文章的美,极大地削弱了学习文言文的效果。试想,如果一个老师上《项脊轩志》,仅仅是串讲,简单的分析,不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真切细腻的笔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悲情美”,是不是有点“糟蹋”我们古人的写作用意?因此,教师要把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三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他们才能获得美的感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3)重视诵读。高中文言文课文篇幅大都比较长,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或者读一段讲一段,接下来就是串讲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看,一节课容量很大,似乎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其实效果并不佳。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反复诵读,可以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增强文言语感,从而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文言文字词、语法等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较大,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文言文的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学生可以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重点或疑难的字词句和不理解的地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在课堂向老师质疑,这样听课有了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了听课效率。另外,要教会学生朗读背诵的技巧,并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背诵习惯。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2)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注重积累。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善于总结、积累,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门路。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文言文规律性知识,比如引导学生从实词、虚词中进行归纳,找出共性,发现规律,这样再进行课外迁移,才能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3)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学好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只关注现代文的阅读,对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却关注得比较少。只有在练习、测验时才出现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材料,造成学生在课内学的文言知识没有得到延伸迁移的训练,教一篇会一篇,不教就不会。为此,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文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量。“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通过课外阅读将课内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要有厚实的功底。首先是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教师对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都比较熟悉,讲课时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文言文的毛病。
  
  参考文献:
  [1]钟春晓.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
  [2]刘润华.浅议中学文言文教学[J].湘潮(理论版),2008(9下半月).
  [3]高克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文学教育,2006(12).
  
  作者简介:施定周(1971—),男,壮族,广西上思县人。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现任上思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浅谈高中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