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是文学作品意境的三个特征,论文从两首典型的诗词出发,深入分析了韵味无穷表现形式。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闪烁五彩光华的需要,也是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需要。
[关键词]文学作品;意境美;抒情作品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明朝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谈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朝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认为:“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在《关山月的艺术》中谈到:“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一般来说,意境有三个特征,分别是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
一、文学作品的虚实相生和生命律动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虚实相生”。其中“实境”表现为“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虚境”表现为“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具有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的特点。 毛泽东诗词最具有这方面的特征。
二、文学作品的韵味无穷
意境的突出特征是“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身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括情、理、意、韵、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男女主人公撑着发黄的油纸伞相向而过,他们羞涩又爱慕,欲言又止,带着复杂惊喜的心情慢慢走过,走过之后又不约而同地回头,低眉,再回头,再低眉,最后是返回来执手相望还是带着遗憾地离去,我们不得而知,这是诗人留给自己也留给我们的想象,这想象的空间实在太大,它引出了多少追求理想、渴望爱情、盼望回归的少男少女的目光,牵走了太多人的思绪。这留白的美,再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命题。中国古典的羞涩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最真的诠释。从此一个有着丁香一样的芬芳、愁怨的美少女永远地活在文坛上,活在中国人心中。此情此景此意此味,真是有点想说又说不出的味道。我们只能说,这首诗中的意境美是用无声的图画和有声的内心情感传达出来的。
当然,如果只是描写爱情,这首诗的文学价值还不足以使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三、结论
文学作品是文字的艺术,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在内容上,意境美使作品的思想内容闪烁出五彩的光华,拥有深入人心的魅力,好的意境描写,的确有让人刻骨铭心之感。
韵味无穷是意境美的典型特征,如饮佳酿,绕梁三尺。
参考文献:
[1]高凤妹.试论文学作品的意境.文学教育[J].2007(11):45-47
[2]李春智.古诗词意境鉴赏例谈.文教资料[J].2010(2)54-55
[3]刘小梅.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与“视域”.青年科技[J].2010(3)355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M].1987
作者简介:崔改君(1969—),女,青海西宁人,深圳中学亚迪学校教师,从事抒情散文的理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