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近些年备受学界的关注,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提出并实践着很多理论见解,取得了很多有益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于学科建设及教材改造方面,对于文艺理论体系自身建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正基于此展开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
在近现代的中国,前辈学人已经对建设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和探讨,即使在当下,我们也不能回避,应在他们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现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那么,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到底要走怎样的道路?必然呈现的特色有那些?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应在怎样的层面展开交流?最终,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的呈现又应有怎样的特点?就笔者来看,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大体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突出时代特色,在当下语境中展开阐释和解读
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与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进程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背景下生成和逐步建立的。自十九世纪中叶始,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较之以诗界革命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根本性的改变。延续数千年的文言不再是全社会的共同共通话语样式,使得后来的解读者与既有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隔膜,特别是诸如师以长技以夷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等社会思潮的蔓延,即使是有一批又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出现,但毕竟为数甚少,却从科技、文化、思想、言语等层面上导致了全社会生活及心理形态等产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方面中国传统文论未能延续,与时代断裂;另一方面对西方思想以拿来主义为上,在不同的文化思想中不求甚解,导致西方文论与实际文学创作仅存于字面或标榜之意。
而后中国社会的连年战事不断,新中国建立后很快又陷入社会波动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盲从的引进西方,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甚至绝对的崇拜西方更是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当然与中国古代文论相去更远,对西方文论思想的引进上多留于片面、时髦、好用等层面。
那么,中国文论体系首先解决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合法依据”产生了争鸣,也不在于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的检讨与反思,更不在于是否从学理层面推进了“文论的体 系建构与教材改造”,这些似乎看起来相当紧迫的事情,在笔者看来还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哪一步,中国的文化思想又处于怎样的态势,这个时代的特色是什么,她需要的文艺理论应当具备怎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离开这些,中国文论体系的建设基本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罢了。
二、增进中西交流,在文本空间内构建符合社会大众的体系框架
这里谈得中西交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差异比较或通约解释,也不是站在中国古代文论看整个西方或站在整个西方文论看中国古代,无可厚非的是中国自己的文论几乎只有古代文论才能与西方文论媲美,这都是民族百余年屈辱史和自卑心理的正常反应。所以,中西交流不能单方面的学习西方,还要将中国的传播到西方,关键点在于我们不仅会说外语,会翻译外国的东西,会拿西方理论说事,也要打通已经与古代文论隔断的历史断层,基于中国自己的文本及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对近现代文论批评的接受或颠覆,从中西思想文化各自的本源及特色与历程,展开对话和交流。
其实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近年即以被学界所关注也是理所应当的。但须认识到时代已变,民族集体的或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文化思想及社会审美心理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属于内质的文艺理论思想也许潜移默化的继承了很多传统文化思想,但都已残缺不全,是破碎的星星点点。
由此不难理解,中国文论体系建设在突出时代特色,就是不能回避西方,也不能全盘西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设之路。而要走好这条路,就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本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关系、文论与历史的关系、文论与文化思想的关系、文论与社会生态的关系等。
三、鼓励多样创作,在实践探索中进行理论体系建设
对文艺作品的需要使文艺创作成为可能,而文艺创作使文艺批评及建立理论体系成为可能,没有创作实践的积累和文本的出现,文艺理论也就不再具备其应有的价值。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思想更趋多样,需求也更为个性化,文艺作品的创作当然要多样化,这也是理论实践的需要。
当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时代特色,能在当下文本及社会双重空间展开,并在中西文论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术语和框架,就要鼓励文艺工作者立足个性需求进行多样的创作实践,在文本实践过程中展开理论探索,获得第一手相关理论资料,对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和提问。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说到底,就是建立让现代人看得明白,符合当下社会的理论术语体系和解读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文艺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不能仅仅局限与文艺理论内部,它天然的需要突破学科、社会阶层、语言界限等进行综合审视,在当前更是要敢于走出国门,走进历史,把民族的特色孕育其中,把社会大众的个性凸显,鼓励多样的创造样式,认同多样的创作主体,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设之路,建立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刘刚,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