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68

[ 杨利春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美育

◇ 杨利春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智育、德育、美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德育;美育;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常常听到有老师们抱怨现在的中学生太难管理。他们不是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 就是疯狂追星;不是满嘴脏话不知尊重师长,就是随意破坏公物……大家比较公认的原因就是社会风气。但我认为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德育和美育的忽视导致学生没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语文学科既有语言又有文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加突出地体现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文学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己任。在教学中实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几年的教学工做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点点滴滴的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学生通过认真反复的朗读,就可以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自己的。这样,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朗读就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舒婷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能充分焕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我在教学的时候,牢牢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每一小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第一节要让他们读的沉重、缓慢、低沉。在朗读中了解祖国过去长期以来贫困落后的状态,以有声的诵读传达无声的情感。第二节诗句简而精,要指导学生们读的急促一点,体现出对祖国前景深深的忧虑。第三节要读出与第二节不同的感情色彩,读出“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全国人民的欣喜之情,读出中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激情和信心。最后一节要读得坚定有力,慷慨激昂读出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对祖国无比热爱、对祖国明天无比憧憬和现身祖国的雄心壮志。
  其次,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例如,学习《童趣》,我首先启发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并及时将自己的童年故事引入其中,伴着《童年》这首乐曲与学生一起进入作者为我们准备的童年故事中。引导学生带着童真、童趣再学习这篇古文,与学生探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回味记忆中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充满稚趣的欢乐时光。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三,通过课堂提问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渗透在各个角落,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向学生发问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在教学课文《谈生命》时,我提出了“生命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有什么联系?”“春水和小树的生命历程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历程?”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领悟到人生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幸福也有痛苦,有早晨也有黄昏这个规律。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然规律,人生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唤醒学生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总之,教无定法。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在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尽可能多的指导学生挖掘洒落在课文字里行间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得以提升。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既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又可以给学生构筑一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对各种事物的审美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审美能力呢?
  作者简介:杨利春(1979—),女,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2000年毕业于朔州师范,本科学历,职称小教一级,现任教于山西省应县下社镇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