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俗通译》(后文皆简称《风俗通》)是汉末学者应劭所撰的一部古代杂史类专著,其以声训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这为我们从语音角度探求命名之由,进而探索汉末风俗人文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关键词]声训;《风俗通义》;探索解析
“《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入之杂家”[1]内容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记述了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当时生活状况、民风习俗、用语习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东汉末年,‘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命无几’(《风俗通.序》)汉代儒生经过党锢之争的镇压迫害,多数人隐居不仕,以教授著述为志,献身于学术。”[2]声训也正是在这镇南关氛围中盛行的一种专门研究名原的训释法。两汉时期,随着经学的兴起和发展,训诂学也兴盛起来,声训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兴盛起来。[3]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声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条途径:(1)内部研究——对声训性质、范围的界定;(2)外部研究——对专书的声训分析、同声训密切相关问题的探讨。[4]其中声训的专书研究主要集中在《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孟子章句》、《广雅书证》、《白虎通义》等训诂专著的研究上,其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而相对较晚同时期专著《风俗通》研究涉及则较少一些。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风俗通》一书,大量使用声训的手法训释名物,这对于我们通过声训的探究,了解当时的语音、社会风气、习俗有积极意义。历来学界对声训材料的研究通分别从训诂和音韵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以《风俗通》为依据,从训诂的角度入手,研究应劭在《风俗通》中所使用的声训训释方法,为以后进一步从音韵方面探究作铺垫。
一、声训的确认及意义
简单来说,“‘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5]详细来说,“是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训,因为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有词音的关系,所以被称作声训。但是,声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读音,而仍是为了显示意义。如《说文解字》:“衣,依也”,是同音互训;又如《说文》岂部:“恺,康也。”是双声互训;再如《说文》人部:“侨,高也。”是叠韵互训。”[6]也就是说,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起义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所依据的原理是声义同源。何九盈先生又认为“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7]本文主要采用王宁先生的观点,认为声训是探求命名之由的训释方法,它更多的目的为了显示被训词的意义。因此,下文集中对“某,某也。”的声训词条作了统计整理。
二、《风俗通》声训应用分析
《风俗通》全书共有声训词105处,(其中含佚文47处),主要集中出现在原文的《黄霸第一》、《声音第六》、《怪神第九》《山泽第十》等章节。特别指出,考虑到佚文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本文的研究仅以原文的58处为依据探讨。
本文综合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传统字源学初探》、《论字源学与同源学》,王宁先生的《训诂学原理》,后世学者魏宇文《释名》研究综述等著作及论文中反映的对声训分类的概括,结合《风俗通》的语料特点将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类:
1、以音同音近为训
(1)皇者,中也,光也,弘也。《黄霸第一.三皇》11.
《说文解字》:皇,王部,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胡光切
中,丨部,内也。从口。丨,上下通。陟弓切
光,火部,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皇切
弘,弓部,弓聲也。从弓厶聲。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通过查阅《广韵》对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分类表[8]可知皇属匣母唐类韵,中属知母东类韵,光属见母唐类韵,弘属匣母东类韵;训释词和被训词皆属于唐、东韵,这是音近字为训的典例。
(2)巡者,循也。《山泽第十.五岳》376.
《说文解字》:巡,辵部,延行皃。从辵川聲。詳遵切
循,彳部 循行順也。从彳盾聲。詳遵切
通过查阅《广韵》对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分类表,可知巡属邪母谆类韵,循属邪母谆类韵;训释词和被训词同声同韵,这是音同字为训的典例。
类似的音同音近为训还大量的散见于各章节中,共24处,占总数的41.3%。还有如:“霸者,把也,驳也。”
2、以同声符字为训(同源字为训)
例如: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祀典第八.祖》327
蠢蠢动摇者,为之春也,“春”是“蠢”的源词,“蠢”因“春”而得名,此处又以派生词“蠢”训释源词“春”。
类似同源字训释方法的,在《风俗通》中出现16处,占总数的27.6%,还有如:“祖者,徂也。”《祀典第八.祖》。
三、《风俗通》声训局限与不足
由上述声训的训释方法地分析可知,《风俗通》中声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可见声训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风俗通》中声训本身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1、一个词往往有几个声训
如在《黄霸第一.三皇》中有:“神者,信也。”而在《怪神第九.序》中有出现了“神者,申也。”一个言其信,又一个言其申,显然是两种不同的训释。
按照刘熙在《释名》里面的解释,同一事物的名称来源,应该只有一个,但是本书中,同一个词在同一本书中,存在两个或多个训释词,即可理解为存在两个或多个意义不同的训释,这显然不够严密、科学。
2、将复音词拆赛解释
《黄霸第一.三皇》中对伏羲的阐释如下:“伏戏,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类似的例子同样出现在《黄霸第一.三皇》对神农的阐释中:“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后世我们都知道,只是两个指人的名称词,实为一个语素,像这样拆分来解释,显得牵强附会。
这些词本为连绵词,联绵词是单纯词,只含有一个语素,在《风俗通》中像上例这样把联绵词拆开进行单个词的训释,只是纯粹移植了探索单音节词的方法,却忽略对联绵词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3、纯粹是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胡乱加以联系,参进了谶纬迷信的说辞,也是不科学的。
如:《黄霸第一.三皇》中“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左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9]因此,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扬弃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
就其根本而言,声训是一个与词义和文化背景都紧密联系况且复杂的问题,理解古人的声训时不能简单地只探究词义而忽略当时复杂的文化背景,而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研究。从文化角度对某些声训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是也需要多方求证,多角度地分析才能避免误解和歧义。另外,音义关系是声训的核心问题,在学习和研究《风俗通》中的声训过程中需要我们重点和准确地把握。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材料的极限和东汉时期语音材料的有限性,现在我们关于语音的研究还不成熟,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声训词之间的语音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2.
[2]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73.
[3]张艳艳.《说文.女部》声训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8:10.
[4]陈秀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声训研究综述[J].黑龙江:佳木斯大学学报,2007:9.
[5]王继洪.《释名》声训体例初探[J].
[6]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05.
[7]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8]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72、83.
[9]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72.
[10]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314.
作者简介:孟心,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