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65

  

艺术创意应突破新与旧

◇ 张 宁

  [摘要]在艺术创意过程中,只有真正领略艺术的真缔,突破“新”与“旧”的迷思,才能不惑于纷乱的表象。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执着与坚持才能百折不挠地向更高深的境界探索。
  [关键词]新;旧;固观;突破
  
  一、没有旧,何来新
  在艺术发展和创作的过程中,相信“新”与“旧”这个问题曾经困绕过不少艺术家。创新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了新意念的开拓,新技法的尝试,新语汇的建立和新风格的形成。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早已有“不步前人后尘”、“发前人未所发”等主张,鼓励创新,然而亦强调承传的重要习性,所继承的只是过程,创新才是方向。所以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足以为戒。以此观之,创新并非是西方艺术的专有名词,近百余年的艺术变革,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至今日网络资讯时代的突飞猛进,更是推波助澜,加速了艺术潮流的更替和变换。
  “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地客观存在,今日的“新”就是明日的“旧”。既然称之为新必有所变革,但“旧”并非是坏的代名词,所谓“旧酒新茶”、“旧雨新知”“旧貌新颜”等,都只是一个时间层次上的对比。然旧酒亦见香醇,故友分外亲切,是以旧仍有其固有的价值。至于新观念、新思维、新形式、新风格等,固然代表了生物发展过程中进步的一面,但“新”的开拓,必基于“旧”的经验,非能凭空独造者[1]。“新”也非好的代名词,所谓“标新立异”,“贪新厌旧”,也都显示了一种心态上的尝新与出位。
  二、新与旧不能绝对化和概念化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进步、艺术的创新,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西方艺术家一般都比较重视个人视觉的表达,不屑于效仿他人的风格和技法,即使是经营同一流派的画廊,他们之间也有不同的路线特色和客户。今日的艺术潮流固有不少人为的因素,也无可避免的染上商业的色彩,但其推波助澜,对发掘艺术的新意涵,拓展艺术的功能和领域,丰富表达的词汇方面,确实起了正面的作用[2]。当然,我们面对着波澜起伏的万花筒,亦应有一定清楚的认识,不要把“新”与“旧”绝对化和概念化,尤其对具象艺术的看法,更不能以陈旧过时之观念视之。
  近年来,许多年轻艺术家对具象艺术或写实绘画报持一种疏离的心态,认为那是一种落伍的形式,对当前热门的装置、、行为等艺术偏重观念性的东西争相仿效。究其实际是因为他们对写实绘画没有真正的认识,对当代写实绘画在观念和处理技法上的开拓、及其创新的成就并不了解。而那些看来形式新颖的装置或行为艺术,似乎正代表着先进的时尚,再加上这些东西做起来有点即兴感,似乎不必严肃以待,只有出些怪点子,搞些耸动性,有胆子向道德或法律的极限挑战,即成轰动性的作品,这类作品以新闻性居多,大体上已离开了艺术的范畴,纵然有部分作品经过精心策划,有其理论基础,但往往陷入哲学或玄学的演义圈套,即使有针贬时弊之义,也与艺术距离渐远[3]。
  三、旧元素、新运用
  既然“新”与“旧”只是一种时间层次上的差异,且“旧”是“新”的基础。所谓“破旧立新”,破的应是陈腐之气,而必须吸取旧有之精华为立新之养料。现代主义先驱如毕加索、马蒂斯、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米罗等人,均有坚实的写实基础,故其作品之结构与笔法自然不同凡响。美国当代名家罗伯特?古斯勒吸收和利用了东方艺术传统图案装饰性,以平面的色域处理,配合粗豪的线条,创造了融合东西艺术特色的视象,可视为曾经流行一时的图案绘画的代表[4]。
  在我国的设计领域,采用旧元素创新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中国连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原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连通公司的信息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连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 北京2008年审报奥运的标志没有对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倒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 [3]。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可见,无论是新与旧,只要是有价值的资源,能使我们产生新思维的资源都可以运用。
  四、继承与创新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继承是可以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前人的精神遗产应该研究断承,今人的经验也可以好好的借鉴。至于创新则不可囿时与时尚与潮流,表面的式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新意是作者个人独特的想法和看法,这是创新的关键。次为表达之形式,包括了我们所说的风格和潮流,风格是可以十分个人化的,潮流则是同类风格的汇流[4]。再者为技法之运用,它包括描绘的技法和处理的技法,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描写,后者侧重于如何有效地表达,前者为局部的战术,后者为整体的战略,难度更高。
  只有真正领略艺术的真缔,突破“新”与“旧”的迷思,才能不惑于纷乱的表象。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因此必须不断积累经验,只有执着与坚持,才能向更高深的境界探索。
  
  参考文献:
  [1]葛蕾.新思维、新观念、新理. [J].2008(11):262.
  [2]刘纪纲.艺术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农.设计概论[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5):112-135.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228.
  
  基金项目:本研究课题为支撑作者所参与的2007年院级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汉字的图形化与符号化研究》,项目编号:07XSYK236。
  
  作者简介:张宁,女,咸阳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在读,从事美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艺术创意应突破新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