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育人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在教学内容﹑环节安排﹑教材运用等方面运筹教学节奏。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特别像执教需要有舒缓节奏的《端午的鸭蛋》和《背影》等散文名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既适当体现教育的公正性也适时展现教学的艺术性,进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慢的艺术;教学等待;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效教学
笔者近期听了校内外几位青年教师公开课,同课(同上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异构(不同教学设计)。评课中,不少老师畅所欲言,其中有一位教师点评第一节课,执教者过于激情﹑不够舒缓,与汪老散文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相去甚远,现场教学效果就不甚理想。教研活动结束后,细细思忖,觉得问题症结在于课堂节奏太快,缺少适时等待。
所谓课堂节奏,是指在一堂课或连续的几堂课的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决定粗细详略,把握快慢强弱,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有节奏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与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环节安排﹑教材运用等方面运筹教学节奏,用一定的节奏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注意合理调节,使之保持持续的注意。有感于浮躁的社会思潮冲击,华中师大教授郭元祥,写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对于教育的“慢”,郭元祥老师精辟地解释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以细嚼慢咽﹑含英咀华的语言品味为己任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少不了等待。仍以《端午的鸭蛋》为例,教师在齐声朗读环节后,提问:高邮咸蛋有什么特别之处?“质细而油多。”这个答案书里就能找到。但对“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个特点汪老如何用苏北方言平淡而有味的造型,教师就需要有效调控节奏,学会教学等待。让学生细细品读﹑咂摸“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语言造型生动和逼真。
等待就是要“慢”,“慢”在教育教学中不再是一种技术,而从更宽和更广层面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和智慧。什么是“等待”?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等待是指不行动,直到所期望或意料中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等待不是让自己无所作为,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也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成为知识和真理的灌输者;而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寻找学生的认知障碍,充分开动脑筋去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等待。什么是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给学生以机会,只要我们再等待一下,哪怕是十几秒的时间,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记得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堂作业反馈环节中选词填空:“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A叮嘱B嘱咐C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课堂上叫学生合上书本回答,不少学生都选B,我很生气,当场指责,这么不认真。其中有几个学生很是委屈,打开书本“老师,不都是茶房,嘱托和嘱咐也差不多。”言下之意,老师有点小题大做。当时我除了责怪学生看书太粗心之外似乎也无话可说,台下小声议论“语文就会咬文嚼字” 听来颇有不服之情。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咬文嚼字。学了上述理论,我想不妨等待一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师问“第四自然段中茶房与第五自然段中的茶房是同一人吗?”学生纷纷翻书,仔细阅读,“老师,不是同一个人。”有个眼明心灵的学生抢着说。我暗喜却不动声色追问一句:“说说你的理由。”这位学生措辞严谨地回答,大意是第四自然段中茶房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原本父亲叫他陪我同去,只是送我一程,文本中就写明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他们去不好;第五自然段中提到的茶房则是要在火车上好好照应我,显然不是同一人。此时有一男生举手反驳:“怎么会都称茶房?”课堂呈现一时的沉默,我适时让学生们查现代汉语词典,看词典如何解释“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现在这词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同学们会比较陌生。至此大家对第四自然段中茶房与第五自然段中的茶房不是同一人再没有异议。我因势利导,嘱托和嘱咐真的也差不多吗?这次学生们可不敢掉以轻心,再次低头翻词典,告诉我:嘱咐意思为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例如再三嘱咐;而嘱托则是托人办事;托付。例句:妈妈出国之前,嘱托舅舅照应家事。文中当然应该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由于我预先已精心做了较为充分的案头工作,见学生比往常对字词句的品读更感兴趣,就适时地有效调控节奏,引领他们揣摩文中的四个“终于”。第一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第二处: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三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第四处: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学生踊跃举手“第一个终于不放心,可以理解为到底,父亲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第二个终于决定,对应两次提及踌躇了一会,有点最后拍板的意味。两处终于,体现中国父母无论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一切老习惯,也为后文父子一度失和埋下伏笔。第三个终于讲定,写父亲讨价还价,不怕其烦,也与前文“家中光景很是惨淡”遥相呼应,同时又道出父亲吃力不讨好,儿子对父亲的行为方式不认同,以为陈旧而反感,父亲的迂执可见一斑。第四个终于忘却,不妨理解为彻底,完完全全,父亲东奔西走,为孩消得人憔悴,却又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至此教学等待可收到事半功倍,激情激趣的教学成效。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说:“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见,我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够等待的人、有耐心的人,在他心中始终应该有一个慢的教育教学意识。我想,对于我们教育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教育的公正在于对学生中处境最差的那些人的发展如何。正义与公正是最高的价值,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我们在等待中,要学会等待全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在等待中,谁也不能被排除在外。真正的教学是平衡的艺术,而教师就是平衡的大师。教师可以实施个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提高,即对每一位教师,都要看他的教育教学“成长度”的水平。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真正的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与他所教的全体学生(所谓的优生和落后生)提高和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正义和公平应该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之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对话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励和诱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听课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场景:一节精彩的课,老师问学生答。问题提出后为了显示教学的成功,教师往往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回答,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顺利。仔细分析这种教学现象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回答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这些优生被戏称为金矿,老师则成了掘金矿者。其实有待于开发语言思维的大多数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或还在思考时,问题已经被回答完了,教学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其实,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容易拔苗助长、欲速不达。当然,等待并不意味着毫无目的性的,而是积极引导,教会全体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艺术》.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作者简介:钱雅芳(1970—),女,浙江省绍兴市,汉族,浙江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初中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