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10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

◇ 孙 博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充当着学生人生导师的重要角色。沟通作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笔者从培养沟通意识、了解沟通对象、确定沟通内容、完善沟通方式等四方面着手,就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问题展开论述,详细阐述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沟通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具体操作,通过良性的沟通循环达到思想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辅导员;沟通;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
  当今的80、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沟通意识,往往在进入大学前家庭和社会就没能很好地塑造其良好的沟通意识,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采取适当方法,从头培养沟通意识。在沟通循环的众多环节中意识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沟通意识的问题,才能很好地开始沟通之旅。无论学生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只要主观上有了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那就等于有了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作为辅导员,引导学生建立沟通意识的同时,也应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观念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作为沟通主体的大学生,有了沟通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去与辅导员沟通,这有利于解决自己遇到的艰难或困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沟通活动、引导学生写大学生活日记、开展良性沟通共筑沟通平台座谈会等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二、了解沟通对象
  辅导员的主要沟通对象是大学生,在沟通循环中了解沟通对象的特点是进行良性沟通的前提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辅导员应多关注表现一般、默默无闻的学生,而不是那些优秀的或最差的学生,一般学生恰恰是辅导员沟通的一个盲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更多不同层次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校园,笔者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沟通经验将学生分成以下两种类型:
  (一)压抑冷漠型,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导致自身对现有学校环境和师资力量抱有不满,并未能在进入大学后转变观念,钻死牛犄角,一味抱怨外在环境,这样的学生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和学习情绪低落等问题,并容易和辅导员及同学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极可能情绪冷漠、感情压抑。
  (二)自暴自弃型,高中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自己曾经的优势丧失殆尽,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产生不自信和对未来感到迷惘,对继续深造和就业失去希望,有自暴自弃的倾向,迷失自我,外在表现郁郁寡欢。
  三、确定沟通内容
  在沟通内容上,要做到准确、全面、深入。在进行沟通之前,辅导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了解沟通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更应该确定沟通内容,明确切入点,切勿眉毛胡子一起抓,要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的道理。例如大学生的性格特质,爱好专长,心理波动,疑难问题、精神困惑等等,还要考虑用什么方式与学生谈心,用什么话语开导学生,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能给学生哪些帮助等等,这些都是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内容,需要辅导员认认真真思考,做到胸有成竹。
  四、完善沟通方式
  时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五花八门,既可以进行直接谈心,也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进行虚拟连线,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媒介进行交流。笔者认为,目前还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沟通方式为主导,适当辅之以虚拟连线和通过第三方媒介的沟通方式。以上三种沟通方式并行不悖,既可以同时运用又可以单独发挥功效。面对面的沟通,占主导地位,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沟通变得相对简单易行。毕竟辅导员可以根据沟通主体——学生的日常行为动态和思想波动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还能让学生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这是其他两种沟通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手机,网络等虚拟连线早已成为现当代人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优势在于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遇到的尴尬和两难,收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至于第三方媒介,多是通过与沟通主体关系密切的特定角色进行信息传递和渗透最终达到沟通目的,这种方式较前两种趋于间接,也许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更加有效。但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既然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那么作为高校辅导员,就不仅要作一名说教者,更要作一名倾听者,用发自肺腑的爱心和诚信去打动、感化学生,只有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否实现沟通的良性循环,使循环中每一个环节成功有序进行,更多地取决于辅导员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透彻领悟沟通的方法要领。相信只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沟通工作一定会得以顺利进行,思想育人的目的一定能够通过辅导员的辛勤努力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扬,沈燎.浅谈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科教文汇.2008(8).
  [2]仇大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初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2).
  [3]费汝海,赵红英.大学生有效沟通重要性的现实剖析[J].教书育人,2007,(6):63-65.
  [4]曾伟.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与思想政治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科技信息,2007,(16):31-32.
  [5]吴江,孙艳华.辅导员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7-89.
  
  作者简介:孙博,(1982—),男,河北省唐山市人,唐山师范学院基础教育部助教。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