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在许多环境问题,只有转变观念、革新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相处。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关系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关系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然界先于人类而产生,人类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产物。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自然,是相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的“客观自然” ,是多重物种在宇宙地球的演变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进化论所揭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类进化的自然过程,使人类天然得具有一般物种的属性,即人类的自然性,它是人类存在的前提。
(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人高于自然,对自然进行价值改造的根本原因。人从自然界产生以后,人与自然关系就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价值关系就是这种矛盾的哲学表征。自然之于人类存在而言,原本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物:泥石流、海啸、旱涝等地质或气象,都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比动物高明得多,这种高明主要体现为人类具有主体性,人类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趋利避害,创造并利用自然,能循自然规律行事。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形成和展开的基础,实践的过程就是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社会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人的主体性发挥作用的不同,人与自然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是人认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视野,体现了人对自然存在的价值尊重与情感认同。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面对的环境问题
(一)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土地大量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建国以来,由于我国人口增长数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人口数量剧增、但经济发展则严重滞后,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人口剧增造成的生存危机,人们往往通过大量开垦土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方式以生存危机,使山川河流草原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山地植被的破坏所造成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问题,由于草原过度放牧所造成的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问题,以及为追求经济短期效应而对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问题等都对当代人类生活造成了新的环境威胁。
(二)科技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式为主。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我国建国时间短,特别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经济建设步伐长期滞后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发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处于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状态,不加快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不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节约能越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源的制约。面对资源接近枯竭,环境严重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
(三)经济增长数量快但质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却较多得依赖于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基础之上,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尖端竞争力的产品匮乏,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一些地区 ,为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吸引进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落户本地区,尽管这些企业为本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短时间内作出了一定贡献,但饮鸩止渴式的发展不但不能造福于当地民众,反而使他们的生活蒙受着新的灾难性后果。
三、以可持续发展观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树立环保观念,加强环保意识,进行全民环境安全意识的教育。一方面,要摒弃旧的生态环境价值观,改变过去长期宣传的人与自然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思想上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破坏环境的老路,帮助其树立“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让人们感悟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对其他生命存在的慷慨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存在的需要。多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是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目前虽然出台了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其体系还不完善。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建设,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如建立群众举报制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加大投资力度。我国环境保护大都缺乏统一规划、严格论证、科学环评。各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强调管理创收。要么大家都管,要么大家都不管,端看有没有利益。因此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分的相互协调,强化领导问责制,把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适度开发,统筹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受力,防止过度开采和资源浪费。人源于自然,又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确证自己、发展自己,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可持续发展观呼吁我们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造自然,同时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发展过程中,最终创造一个完全新型的人类文明,为人类自由王国的实现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朱慧芸(1982—)女,陕西榆林人,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教师,硕士,助教。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