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本文从中西方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英汉两语中的习语在文化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使大家对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扫除习语翻译的障碍,更好地实现文化传达,进一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什么?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着与其对应的文化,并担当着传递文化的重任,文化的交流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它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一种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习语时时刻刻反映着该文化的特点。不可否认,英汉两语中的习语有某部分表达着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如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把珍珠丢在猪前”,但它的比喻义大致相当于汉语成语中的 “明珠暗投 ”或“对牛弹琴”。《美国口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No use trying to explain Shakespeare to those guys. It’s just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编者译为 “向那帮家伙讲解莎士比亚是白费劲,简直像对牛弹琴一样。”可见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对牛弹琴”的核心意义(core meaning)即比喻意义中都有“给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讲解他根本不能理解的东西 ”的含义,它的比喻意义可说和汉语习语“对牛弹琴 ”的比喻意义基本上是对应的。然而,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英汉两语中的习语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长,有利于航海业和渔业的发展,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所以英语习语和航海业及渔业都有很大关系。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喻意“花钱如流水”;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比喻 “上梁不正下梁歪”; all at sea表示 “不知所措”;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比喻 “不要班门弄斧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好风快扬帆 ),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In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 . (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舵手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而中国则属于陆地国家,具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因此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像上述形容大手大脚花钱的,叫“挥金如土”。还有“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骨瘦如柴”、“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此外,这种差异还影响到对在土地上耕作的人——农民的褒贬。peasant的中文意思为 “农民”,取褒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可以读到“ Learn from the lower -middle peasants”;但在英文中, peasant 的意思是“乡巴佬 ”、“缺乏教养的粗鲁人 ”, 取贬义。
地理环境同时也决定了气候。中国位于东半球,“东风”即“春天的风”,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东方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Wind) ,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二、历史宗教典故的不同
历史宗教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 cat’s paw(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源于《伊索寓言》)等。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这句话如果只从字面翻译的话就变成了“难道你看不出这是苹果么?”,那就太滑稽了。而在《旧约·创世纪》中,夏娃就是因为受到了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得罪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变成了圈套、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句可被翻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 “夸父追日”、“自相矛盾”、“狼狈为奸 ”等。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三、风俗习惯差异
(一)饮食习惯差异
饮食取向不同使西方国家产生很多与面包、黄油、奶酪、牛奶等有关的习语。如"earn one's bread"赚钱谋生,"butter up"奉承某人,"big cheese"大人物或十分重要的人,"mother's milk"佳酿或某人的最爱。而中国出现了与面食、米、茶、酒、羹汤相应的习语。如"吃闲饭 ","吃软饭 ","酒足饭饱 ","吃大锅饭 ","丢了饭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吃闭门羹 ","添油加醋 ","饭后茶余 "等。
要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汉语习语用的是“小菜一碟 ”,而英语习语则是 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二者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二)动物取向差异
不同风俗习惯也导致中西方人民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如古时中国人只将狗用于看门或食用,狗的地位低下,故与 "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贬义,如"狗腿子 ","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 "。西方人却有着养狗作为宠物的传统,他们认为狗是最忠实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狗有关含褒义的习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幸运儿,"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好死不如赖活着。再如西方人认为龙是黑暗、邪恶和可怕的象征,如圣经中撒旦被称 dragon(龙),故行文时常常避免用此词。但中国人历来认为龙是皇权、权威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只有皇家可以用龙的称号及形象,可见龙的尊崇地位。相应地汉语习语中有大量的与龙有关的喻意吉祥的习语,如"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 "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有 “力大如牛”,英语则说 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 “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为 work like a horse。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 “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英美的动画作品中,猫头鹰都是以白发白眉的智者出现。
结束语
习语是人民群众千百年间积累起来的一种语言文化,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受到文化制约。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求我们熟练掌握英语和汉语,更要求我们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对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过程的形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意译或直意结合等译法,既照顾到原文的形式与风格,忠实于原著,又符合本国文字的要求,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更好地实现文化传达,进一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79.
[2]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与应用[M].青岛:青海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44-106.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73.
[4]张培基,林易和.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5-17.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161.
[6]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4-82.
作者简介:莫小敏(1980—),女,汉族,广东肇庆人。现在广东肇庆外语学校任英语教师,职称:助理讲师。